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腰
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唐代《千金要方》。其定位據孫思邈所述:「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」,考證當位於骶骨正中線與尾骨交接處,約當督脈腰俞穴與長強穴之間區域。此穴在現代臨床定位中,多取俯臥位於骶管裂孔下方凹陷處取穴。
主治範疇
- 腸腑病症:善治「洩痢久下」之虛寒性腹瀉,對五更泄、完穀不化等脾腎陽虛型慢性腸炎具溫補之效。
- 婦科難證:古方載其能療難產,《針灸集成》謂其可調任督氣機,助胞宮氣血運行。
- 下焦虛冷:針對「失氣勞冷」之症,即下元虛寒所致腰骶冷痛、肛門墜脹,有溫陽固脫之功。
刺灸方法
- 艾灸:傳統用直接灸,艾炷灸3-5壯;現多用懸灸法,艾條距皮膚3-5釐米,灸5-10分鐘至局部潮紅爲度。
- 針刺:現代針刺入0.3-0.5寸,針感多向尾骶部或會陰部放散。
理論根基
此穴居督脈末端,為「陽脈之海」與陰經交會之處。《醫宗金鑒》認為其能「引火歸元」,通過刺激此處可激活命門之火,温煦下焦。臨床上常配伍關元、命門,形成「下焦三溫」法,強化溫補脾腎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