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陰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下陰別,乃中醫經穴之別稱,首見於《素問·氣府論》載:「下陰別一。」唐代醫家王冰注釋云:「謂會陰一穴也。」故知下陰別即指會陰穴,二者異名而同源。

此穴屬任脈要會,位於人體陰器與肛門之間,《醫宗金鑑》稱其「為任、督、沖三脈之發源」,亦為陰脈之海聚會之所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能「主小便難,竅中熱,實則腹皮痛,虛則癢搔」;《類經圖翼》更指出其具「醒神開竅、調理二陰」之效。

在中醫學理中,會陰穴(下陰別)具多重經絡特性:

  1. 為任脈別絡,與督脈相銜接,構成陰陽脈氣循環通路
  2. 沖脈「一源三岐」之起始,影響全身氣血盛衰
  3. 足少陰腎經別絡所過,與腎氣盛衰密切相關

歷代醫家應用此穴頗具深意:

  • 《針灸大成》列為溺水急救要穴
  • 《千金要方》載其治「陰中諸病,失精欲絕」
  • 清代葉茶山《採艾編翼》強調其調理「前後二陰氣機壅滯」

現代針灸學中,此穴定位取法有二說:

  1. 男子於陰囊根部與肛門連線中點
  2. 女子於大陰唇後聯合與肛門連線中點

須知此穴深部乃會陰體所在,針刺時當循「得氣即止」之則,《針灸內篇》特別提示「禁深刺,防傷胞宮」。其穴性屬任脈之基,善調陰經氣血,凡淋證、經帶胎產諸疾、陽痿遺精等症,皆可配伍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