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元虧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下元虧損

病證名,為中醫臟腑辨證之常見病機,統指腎氣、腎陰、腎陽之虛損狀態,尤以腎陰虛為多見。其概念源於中醫「元氣三分」理論(上元心肺、中元脾胃、下元肝腎),而「下元」專主腎系功能,涵蓋藏精、主水、納氣、生髓等生理核心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先天不足:稟賦薄弱,父母精血虧虛,致腎中元氣不充。
  2. 久病耗傷:慢性疾病(如消渴、癆瘵)或過服溫燥藥物,暗耗腎陰。
  3. 房勞過度:縱慾無節,直接損傷腎精,劫奪下元真陰。
  4. 情志化火:憂思焦慮,五志過極化火,下汲腎水。
  5. 年老體衰:天癸竭、腎氣自衰,屬自然虛損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腎陰虛證:腰膝痠軟、眩暈耳鳴、潮熱盜汗、五心煩熱、咽乾顴紅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  • 腎陽虛證(亦可歸於下元虧損範疇):畏寒肢冷、小便清長、夜尿頻多、陽痿滑精、舌淡胖、脈沉遲。
  • 精關不固:遺精早洩、帶下清稀,甚則崩漏不止。
  • 髓海空虛:健忘失眠、髮脫齒搖,小兒發育遲緩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「腎為先天之本」:下元虧損者,常累及他臟。如「水不涵木」致肝陽上亢,「火不生土」引發脾腎陽虛。
  • 「精血同源」:腎精虧虛多兼見肝血不足,出現爪甲枯脆、月經量少等症。
  • 經絡循行:足少陰腎經「貫脊屬腎」,故虛損者多伴隨腰脊冷痛或灼熱感。

此證需結合四診細辨陰陽偏衰,傳統治法如滋腎填精(六味地黃丸)、溫補下元(右歸丸)等,皆須依證遣方。古籍《景岳全書》言:「命門為精血之海,元氣之根」,足見下元之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