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痟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痟腎
痟腎,又稱「消腎」,屬中醫「三消」病症之一,主要與腎氣虛損、陰液耗傷相關,其病機多為腎陰不足或陰陽兩虛,導致津液代謝失調,形成以多尿、口乾、腰膝痠軟為主要表現的證候。
病因病機
- 腎陰虧虛:久病耗傷、房勞過度或稟賦不足,致使腎陰虧損,虛火內生,灼傷津液,症見口乾煩熱、小便頻數。
- 腎陽虛衰:若陰損及陽,腎氣不固,水液直趨下焦,則尿多清長、腰膝冷痛,甚則「飲一溲一」。
- 痰瘀內阻:長期消渴未癒,氣陰兩傷,津停為痰,血滯成瘀,進一步影響腎之氣化功能,使病情纏綿難癒。
臨床表現
- 小便頻數且量多,甚或混濁如脂膏。
- 口乾舌燥,心煩失眠,手足心熱。
- 腰膝痠軟無力,下肢消細(肌肉萎縮)。
- 面色黧黑,耳輪焦乾(腎虛外候)。
治療方藥
依證型選方,以滋腎固本為主,兼顧調理陰陽:
-
腎陰虛證
- 熟乾地黃散(《太平聖惠方》):滋陰清熱,適用於口乾心煩、皮膚乾燥者。
- 麥味地黃丸:滋腎養肺,善治兼肺陰不足之咽乾咳嗽。
-
陰陽兩虛證
- 鹿茸丸:溫腎填精,適用於畏寒肢冷、尿頻畏寒者。
- 肉蓯蓉丸:補腎陽、益精血,改善腰膝冷痛與夜尿頻多。
-
兼痰瘀證
- 可配伍白茯苓圓健脾滲濕,或加丹參、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。
古籍文獻佐證
《太平聖惠方》明確記載:「痟腎,腎氣虛損,發渴,小便數,腰膝痛。」指出其病位在腎,並提出「腎瀝圓」等方劑,強調補腎固澀之效。
與三消關係
痟腎屬「下消」,與上消(肺燥)、中消(胃熱)並列,然病根在腎,故治療時需著重補益下焦,與上中二消清熱潤燥之法有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