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痟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痟腎,又稱消腎,是一種虛損性疾病,屬於三消之一。其主要症狀為小便頻數、口乾舌燥、皮膚乾燥、腿膝消瘦無力。《太平聖惠方》中記載了多種治療痟腎的方劑,如熟乾地黃散、腎瀝圓等。此外,白茯苓圓、鹿茸丸、麥味地黃丸、肉蓯蓉丸等方劑也可以用於治療痟腎。

痟腎的病因主要與腎氣虛損有關。腎主水,主納氣,若腎氣虛損,則水液代謝失常,水液不能正常地排出體外,就會導致小便頻數、口乾舌燥、皮膚乾燥等症狀。此外,痟腎還可能與其他因素有關,如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、久病不愈等。

痟腎的治療以補益腎氣、滋陰降火為主。常用方劑有熟乾地黃散、腎瀝圓等。此外,白茯苓圓、鹿茸丸、麥味地黃丸、肉蓯蓉丸等方劑也可以用於治療痟腎。

痟腎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• 飲食宜清淡,少吃辛辣、油膩、煎炸等食物。
  • 不熬夜,保持充足的睡眠。
  •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  • 避免過度勞累。
  • 定期體檢,及早發現和治療痟腎。

痟腎是一種可治癒的疾病,只要積極治療,大多數患者都能獲得良好的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