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痟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痟瘦

定義與概述

「痟瘦」於中醫典籍中為「消瘦」之表述,意指形體明顯消減、肌體瘦弱之狀態。此症多源於先天稟賦不足、後天失養,或由內傷耗損、久病不愈所致。《靈樞·經水》有云:「若失度之人,痟瘦而形肉脫者,惡可以度量刺乎?」意指若患者形銷骨立,氣血極虛,則難以依常規施以針刺治療,凸顯痟瘦者體質之羸弱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學認為,痟瘦之形成與以下機理相關:

  1. 脾胃虛弱: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,若脾胃功能失調,水穀精微無以化生,則肌肉失養,形體漸瘦。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提及:「脾病者,身重善飢,肉痿足不收。」說明脾虛可致形體消瘦。
  2. 陰液虧耗:久病熱病傷陰,或勞欲過度,致使肺胃陰虛或肝腎陰虧,形體不得濡潤,因而乾瘦。如《溫病條辨》述陰虛內熱之「乾瘦」,即屬此類。
  3. 氣血兩虛:氣為血帥,血為氣母,若長期氣血不足,則肌腠失充,身形羸弱。
  4. 情志失調:憂思鬱怒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灼傷陰血,亦能導致形體消瘦。

臨床表現

痟瘦患者常見以下特徵:

  • 形體明顯削瘦,肌肉鬆軟或萎縮
  • 面色憔悴,皮膚乾枯無澤
  • 伴隨症狀或見納差、腹脹(脾虛)、口乾咽燥(陰虛)、氣短乏力(氣虛)等

中醫辨證論治

針對痟瘦,中醫依病因不同分型施治:

  1. 脾胃氣虛證

    • 主症:形體消瘦,食少腹脹,倦怠乏力
    • 治法:健脾益氣
    • 代表方劑:四君子湯、參苓白朮散
  2. 陰虛內熱證

    • 主症:身體乾瘦,潮熱盜汗,五心煩熱
    • 治法:滋陰清熱
    • 代表方劑:六味地黃丸、青蒿鱉甲湯
  3. 氣血兩虛證

    • 主症:消瘦乏力,面色蒼白,心悸頭暈
    • 治法:益氣養血
    • 代表方劑:八珍湯、歸脾湯
  4. 肝鬱脾虛證

    • 主症:形瘦納差,脅脹易怒
    • 治法:疏肝健脾
    • 代表方劑:逍遙散、柴胡疏肝散

古籍論述

歷代醫家對痟瘦多有闡述,除《靈樞》外,《金匱要略》提及虛勞所致「大肉陷下」,《諸病源候論》則載「虛勞羸瘦」之候,均強調其與臟腑虛損密切相關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辨析,認為痟瘦須分虛實,實者或因邪熱消爍,虛者多責之氣血陰陽不足。

痟瘦之調治,需依據個體體質及病機深淺,酌選方藥,並配合飲食調養,以漸復形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