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痟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痟中

痟中,古病名,出自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三,又稱「消中」或「中消」,屬於中醫消渴病範疇之一。此病名源自古代醫家對消渴症的細緻分類,與「上消」、「下消」並列,為三消證候中的重要類型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痟中(中消)的病機主要與脾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《內經》提及「二陽結謂之消」,指出陽明胃熱內結為消渴的關鍵病機。痟中的核心表現為「中焦熱盛」,因胃火熾盛或脾胃陰虛,導致消穀善飢、多食易餓,卻伴隨身體逐漸消瘦。

臨床表現

典型症狀包括:

  1. 多食易飢:胃火亢盛,腐熟水穀能力過強,雖進食量多,卻難以化生精微。
  2. 口渴引飲:熱灼津液,雖大量飲水仍感口乾。
  3. 形體消瘦:津液耗傷,水穀精微未被有效吸收,肌肉失養。
  4. 大便乾結:胃熱下迫,津虧腸燥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不節:長期嗜食肥甘厚味或辛辣燥熱之物,積熱內生,損傷脾胃。
  2. 情志失調:憂思鬱怒,肝氣犯胃,化火灼津。
  3. 勞慾過度:房勞或勞神耗傷陰精,陰虛內熱,上灼肺胃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痟中以「清胃瀉火、養陰生津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包括:

  • 白虎加人參湯:適用於胃熱熾盛、氣津兩傷者,清熱兼益氣生津。
  • 玉女煎:滋陰清胃,針對胃火旺兼腎陰不足之證。
  • 調胃承氣湯:若熱結便秘,可緩下存陰,瀉火通腑。

與其他消渴證的區別

  • 上消(肺消):以口渴多飲為主,病位在肺,屬肺燥津傷。
  • 下消(腎消):以多尿、尿濁或混濁如脂膏為特徵,病位在腎,多因腎陰虧虛或陰陽兩虛。
    痟中則集中於中焦脾胃,呈現「消穀善飢」之象,為三消中病機較為峻急者。

歷史文獻補充

除《太平聖惠方》外,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闡述中消「胃火獨盛,煎灼津液」,強調清火與養陰並施;《醫學心悟》則提出「治中消者,宜清其胃,兼滋其腎」,反映後世醫家對脾腎同治的重視。

痟中作為古典醫籍記載的專有病名,呈現中醫對消渴症的細膩辨證,其理論與治法至今仍指導臨床實踐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的辨證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