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脅肋脹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脅肋脹痛
證名釋義
脅肋脹痛為中醫臨床常見證候,指脅肋部出現脹滿疼痛之感。其病位主要在肝膽經絡,因脅肋為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循行之處,故多與肝膽功能失調相關。
病因病機
-
肝氣鬱結
- 病機: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氣機鬱滯,阻於脅肋。
- 證候:脅肋脹痛,走竄不定,每因情緒波動而加重,伴胸悶、噯氣、納差。
- 治法:疏肝理氣。
- 方藥:逍遙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、柴胡疏肝散(《景岳全書》)。
-
痰濕阻絡
- 病機:痰濕內生,流注肝經,阻遏氣機。
- 證候:脅肋脹痛兼沉重感,頭暈目眩,肢體麻木,舌苔白膩。
- 治法:化痰通絡,平肝健脾。
- 方藥:導痰湯(《婦人良方》)加白芥子、竹瀝;若痰熱明顯,可合溫膽湯。
-
肝經虛寒
- 病機:肝陽不足,寒凝經脈,氣血運行不暢。
- 證候:脅肋脹痛隱隱,得溫稍減,兼見氣短乏力、視物模糊、脈沉遲。
- 治法:溫肝散寒,養血通絡。
- 方藥:檳榔湯(《聖濟總錄》)、補肝散(《證治準繩》)。
-
肝火犯肺
- 病機:肝鬱化火,上逆侮肺,氣機升降失常。
- 證候:脅肋灼痛,咳嗽氣逆,痰黃黏稠,口苦咽乾。
- 治法:清肝瀉肺。
- 方藥:小柴胡湯(《傷寒論》)加青皮、梔子;熱盛者可用龍膽瀉肝湯。
-
瘀血阻絡
- 病機:跌撲損傷或久病入絡,血瘀脅下。
- 證候:脅肋刺痛,痛處固定拒按,或見肌膚甲錯,舌紫暗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止痛。
- 方藥:輕證用復元活血湯(《醫學發明》),重證用抵當丸(《傷寒論》);後期調理可選四物湯加三七、丹皮。
相關證型鑒別
- 氣鬱脅痛:以脹痛為主,與情緒相關,脈弦。
- 痰飲脅痛:痛而濡滿,伴痰多苔膩。
- 脅支痛:痛引胸脅支撐,多屬懸飲範疇。
古籍參照
- 《明醫雜著》強調痰濕與肝鬱之關聯。
- 《萬病回春》詳述肝火犯肺之證治。
- 《辨證錄》針對瘀血脅痛提出分階段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