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脅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脅堂,又稱「脅下堂」,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唐代《外台秘要》。其定位歷代略有差異,《外台秘要》載其位於「腋陰下二骨陷者中」,即腋下兩肋骨之間凹陷處,需舉臂取穴;而近代《中國針灸學》則進一步明確其位置在「腋窩下二寸陷中」,相當於淵液穴斜上一寸處,與膽經循行相鄰。
主治功能
脅堂穴在中醫臨床中主要用於調理脅肋部氣機,其主治範圍涵蓋:
- 胸脅脹滿:因肝氣鬱結或痰濕阻滯所致之胸悶、脅痛,刺灸此穴可疏肝理氣、寬胸解鬱。
- 消化系統病症:如「臚脹賁豚」(腹部脹滿如豚奔衝)、噫氣、嘔噦,此穴能降逆和胃,緩解氣機上逆之證。
- 呼吸系統疾患:針對「喘逆」等肺氣不降之症,可配肺俞、中府等穴宣肺平喘。
- 目黃瞻視:與肝膽濕熱相關的黃疸或視物模糊,脅堂能疏泄肝膽鬱熱,常配伍肝俞、膽俞。
- 現代適應症擴展:近代用於心內膜炎、肝病(如肝炎)、胸膜炎等,取其通絡活血、調和臟腑之效。
刺灸方法
傳統以灸法為主,灸3壯;現代亦可針刺,直刺0.3-0.5寸,得氣後行平補平瀉手法。此穴鄰近肋間神經,操作需避開血管,以免氣胸。
理論基礎
脅堂屬局部取穴,位於足少陽膽經與手厥陰心包經交會區域,故能調節兩經氣血。中醫認為「脅為肝之分野」,脅堂穴既可直接疏解脅肋經絡瘀阻,又能間接調達肝氣,符合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原則。其治療目黃、肝病等功能,亦體現肝開竅於目、肝主疏泄的藏象理論。
此穴臨床多與期門、日月等脅肋部穴位配伍,增強疏肝利膽之效,或配合遠端穴位如陽陵泉、太衝,以引導經氣下行。歷代醫家對其應用記載雖簡,然結合經絡學說與現代實踐,其價值值得進一步探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