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脅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脅痛(脇痛)
脅痛為中醫證名,指一側或雙側脅肋部疼痛之症,首見於《素問·繆刺論》等典籍。其病位雖以肝膽二經為主,因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之脈皆循行於脅肋,然根據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所述,心、肺、脾、胃、腎與膀胱等臟腑經絡失常,亦可引發脅痛,故辨證需分內外虛實。
病因病機
- 情志所傷
《濟生方·脅痛》強調:「多因疲極嗔怒,悲哀煩惱,謀慮驚憂,致傷肝臟。」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疏泄失職,氣滯則血瘀,積氣攻注於脅肋,左側痛多屬血瘀,右側痛多屬痰氣(見《醫宗必讀·心腹諸痛》)。 - 外邪侵襲
風寒、暑熱、濕熱等外邪犯及少陽經,可致脅痛兼見耳聾嘔逆、寒熱表證。《赤水玄珠》列「風寒」為脅痛病因之一,此類屬外感實證,與單純內傷不同。 - 痰飲瘀血
飲食不節或氣滯日久,釀生痰飲、食積,或跌撲損傷致瘀血停著脅下(《赤水玄珠》稱「死血」),皆可阻滯經絡而痛,其特點為痛處固定、按之加劇。 - 肝腎陰虛
肝陰不足,絡脈失養,或房勞傷腎,氣虛血滯,均可能導致脅部隱隱作痛(《醫碥·脅肋痛》)。此類虛證多見於久病或體弱之人。
辨證分型
中醫將脅痛依病性劃分為實證與虛證:
- 實證:包括肝氣鬱結(脹痛遊走)、瘀血阻絡(刺痛固定)、痰飲內停(悶痛伴咳唾)、外感邪侵(兼表證)等。
- 虛證:如肝陰不足(隱痛頭暈目澀)、腎虛精虧(痠痛腰膝無力)等,多因陰血耗傷,脅失濡養所致。
古籍論述補充
《醫宗必讀》提出「左血右氣」之辨,然臨證不可拘泥,需結合全身症狀。如《張氏醫通》指出,脅痛雖分左右,仍須察其痰瘀夾雜與臟腑虛實。此外,《臨證指南醫案》進一步闡明:「久痛入絡」者,當從肝膽瘀滯或肝腎陰虛論治,用藥需兼顧通絡與滋養。
脅痛之治則,總以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為要,實者疏泄,虛者補益,並隨證配伍活血、化痰、清熱等法。歷代醫家對其機理與治法層層深入,展現中醫辨證之精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