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脅痛里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脅痛里急

脅痛里急為中醫證名,指脅肋部疼痛伴隨拘急緊繃之感,多因氣血失調、寒邪凝滜或濕熱內蘊所致。此症名最早見於《金匱要略·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》,張仲景言:「寒疝腹中痛,及脅痛里急者,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。」清代醫家尤在涇進一步闡釋:「血虛則脈絡失養,寒盛則經脈收引,故見腹脅疼痛而里急不舒。」此外,濕熱鬱滯亦為常見病因,如《證治匯補·脅痛章》所載:「兩脅搐急,腰腿痛,不能轉側者,濕熱郁也。」

病因病機

  1. 血虛寒凝
    肝主藏血,若陰血虧虛,經脈失於濡養,復感寒邪,寒性收引,致使脈絡絀急,發為脅痛里急。此類證候多見於體質虛弱或產後失調者,常伴面色蒼白、肢冷畏寒、舌淡苔白等虛寒之象。
  2. 濕熱內郁
    濕熱之邪蘊結肝膽,阻滯經絡,氣機不暢,故見脅肋拘急疼痛,甚則牽連腰腿,轉側不利。臨床多兼見口苦、小便黃赤、舌紅苔黃膩等濕熱徵兆,此與《證治匯補》所述病機相符。
  3. 氣滯不舒
    情志失調或肝氣鬱結,氣機運行不暢,久則累及血絡,形成氣滯血瘀,亦可引發脅痛里急,多伴有脹悶、嘆息則舒等氣鬱表現。

證型與治法

  1. 血虛寒凝證

    • 主方:當歸生薑羊肉湯(《金匱要略》)
    • 組成:當歸、生薑、羊肉
    • 功效:溫養血脈,散寒止痛,適用於血虛兼寒之脅痛里急。
  2. 濕熱鬱滯證

    • 主方: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或四妙丸(《丹溪心法》)
    • 功效:清利肝膽濕熱,通絡止痛,適用於濕熱蘊結之證。
  3. 氣滯血瘀證

    • 主方:柴胡疏肝散(《景岳全書》)加減
    • 功效:疏肝解郁,活血通絡,適用於氣機不暢所致之脅痛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疼痛特徵:血虛寒凝者痛勢綿綿,遇寒加重;濕熱鬱滯者痛處灼熱,按之甚;氣滯血瘀者痛如針刺,痛有定處。
  • 兼症差異:血虛者多伴眩暈心悸;濕熱者常見身重煩悶;氣滯者易有情緒波動。

脅痛里急與單純「脅痛」或「脅肋脹痛」有所不同,其辨證關鍵在於「里急」之拘攣感,涉及經脈攣急的病機。臨床需審因論治,結合四診,區分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