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脅下痞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脅下痞硬

定義與出處
脅下痞硬為中醫證名,指脅肋部位出現脹滿悶滯,按壓時觸感堅硬的症狀。此證首載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,屬少陽病範疇,與少陽經氣機不暢、痰飲瘀血凝聚密切相關。

病機與經絡關係
脅肋乃少陽經循行之處,少陽主樞,司氣機升降。若外感邪氣內傳,或內傷七情、飲食不節,導致少陽樞機不利,氣滯痰凝,進一步與水飲、瘀血互結於脅下募原(少陽所屬之腠理深處),遂形成「痞硬」之證。其病理特質為「邪結募原」,屬半表半裏之實證。

臨床表現
主症為單側或雙側脅下硬滿,按之板硬,或伴壓痛。常兼見以下症狀:

  1. 少陽經證:往來寒熱、胸脅苦滿、口苦咽乾。
  2. 氣機逆亂:噯氣頻作、嘔惡、心煩喜嘔。
  3. 痰瘀互結:局部觸之有硬塊,舌質暗紫或有瘀斑,苔白膩或黃膩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與「脅痛」區別:脅痛以疼痛為主,未必觸及硬塊;脅下痞硬則以悶脹堅硬為特徵,痛感非必然。
  • 與「癥積」區別:癥積屬有形積塊,病程久、固定不移;脅下痞硬多為氣痰瘀暫時膠結,可隨病機轉化而消長。

治療原則

  1. 和解少陽:以小柴胡湯為基礎方,疏解少陽鬱滯。若熱象明顯,加黃芩、梔子;兼痰濕者,合二陳湯
  2. 攻消結聚
    • 氣滯甚者:加枳殼、香附、青皮理氣散結。
    • 痰濕重者:配伍瓜蔞、半夏、牡蠣化痰軟堅。
    • 瘀血內阻:酌選丹參、赤芍、桃仁活血化瘀。
  3. 外邪內飲並治:若水飲停聚,可仿《傷寒論》柴胡桂枝乾薑湯之法,溫化水飲兼調少陽。

相關現代疾病
此證常見於膽囊炎膽石症肝炎等疾患,亦可能見於肋間神經痛或胸腔疾病中符合上述病機者。

典籍延伸
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脅下偏痛,發熱,其脈緊弦,此寒也」,可與本證互參。後世醫家如吳鞠通於《溫病條辨》中進一步闡述少陽痰氣交阻之變證,主張靈活運用和解兼消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