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脅下偏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脅下偏痛
證名,指脅肋部單側或局部出現疼痛之證候,屬中醫「脅痛」範疇。此症多因陰寒實邪結聚,或氣滯、血瘀、痰濕阻絡所致,常見於傷寒、雜病之中,其病機與經絡氣血失調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寒實內結:
《金匱要略·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》載:「脅下偏痛,發熱,其脈緊弦,此寒也,以溫藥下之,宜大黃附子湯。」此條文指出,寒邪凝聚脅下,阻遏氣機,陽氣不得宣通,故見局部疼痛兼發熱。脈緊弦為寒實之象,治法當以溫陽散寒、瀉下攻積為主。 - 氣滯血瘀:
肝經布脅肋,若情志抑鬱或外傷致肝氣鬱結,日久氣滯血瘀,絡脈不通,則成脅痛。其特點為痛處固定,如針刺,夜間加劇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 - 痰濕阻絡:
脾虛生濕,聚而為痰,痰濕流注脅下,阻滯經絡,可致脅肋脹悶疼痛,兼見苔膩、脈滑等痰濕之徵。
歷代醫家見解
- 《醫宗金鑒》正誤存疑篇提出,脅下偏痛之「偏」字應為「滿」字,認為「脅下滿痛」更符臨床所見,以「滿」強調寒邪壅滯之勢。然亦有醫家維持原論,主張「偏痛」乃單側疼痛,與「滿痛」之脹滿感有所不同。
治法與方藥
- 寒實證:宜溫下通腑,方用大黃附子湯(大黃、附子、細辛),取其附子溫陽散寒,大黃瀉下通滯,細辛辛溫散寒。
- 氣滯血瘀證:宜疏肝理氣、活血化瘀,方選血府逐瘀湯或柴胡疏肝散加減。
- 痰濕證:宜化痰祛濕、通絡止痛,方用二陳湯合旋覆花湯。
經絡辨證
脅肋為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所過之處,故脅下偏痛多與此二經相關。臨床需辨疼痛性質及兼症,如牽連少腹者,多屬肝經;伴口苦、耳鳴者,多屬膽經。
此證需結合四診,細辨寒熱虛實,尤重脈象與舌診,以明病機而擇方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