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脅下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脅下痛
脅下痛是中醫學中的一個重要證名,指季肋部(即肋骨下緣部位)出現疼痛的症狀。此證在中醫經典典籍中早有記載,涉及肝經氣機、氣血運行及水液代謝等多方面病理變化。
中醫經典論述
《靈樞·本臟》明確指出:「肝偏傾,則脅下痛也。」揭示了脅下痛與肝臟病變的直接關係。肝位居右脅部,其經脈布於兩脅,故肝臟功能失常或位置偏傾皆可導致脅下疼痛。
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》記載:「留飲者,脅下痛引缺盆。」此處指出了痰飲內停也是造成脅下痛的常見原因,且此類疼痛可向上牽引至缺盆部位(鎖骨上窩處)。
脅下痛的病因病機
1. 肝經氣滯血瘀
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情志不遂、鬱怒傷肝可致肝氣鬱滯,經脈不暢,出現脅下脹痛或刺痛。若氣滯日久,血行不暢,則可形成瘀血阻絡,表現為脅下刺痛固定不移,夜間尤甚。
2. 痰飲內停
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凝聚成痰飲,流注脅下,阻滯氣機而致疼痛。此類疼痛常伴有胸悶、咳唾引痛,或見痰多、舌苔滑膩等痰飲徵象。
3. 肝膽濕熱
外感濕熱邪氣或飲食不節,釀生濕熱,蘊結肝膽,可致脅下灼痛,伴口苦、納差、黃疸等症狀。
4. 肝陰不足
肝血虧虛,肝絡失養,可出現脅下隱隱作痛,伴頭暈目眩、五心煩熱等陰虛內熱之象。
證候特點與鑒別
脅下痛在臨床上有不同的表現形式:
- 氣滯型:脅下脹痛,走竄不定,情緒波動時加重
- 血瘀型:脅下刺痛,固定不移,夜間痛甚,或有外傷史
- 痰飲型:脅下疼痛牽引缺盆,咳嗽轉側時加重,或有咳唾痰涎
- 濕熱型:脅下灼痛,口苦咽乾,身目發黃
- 陰虛型:脅下隱隱作痛,綿綿不休,伴口乾咽燥
脅下痛需與胸痹、胃脘痛等相鑒別。胸痹多見胸悶胸痛;胃脘痛位於上腹部;而脅下痛位置明確在季肋部,且多與肝膽疾病相關。
相關中醫名詞
[兩脅痛] 指兩側脅肋部疼痛,病因多與肝膽疾患相關,可由氣鬱、血瘀、濕熱或陰虛等引起。
[兩脅下痛] 強調疼痛部位在脅肋下緣,多見於痰飲內停或氣機升降失常的病證。
[留飲] 指水飲停留體內不去的病證,除脅下痛外,尚可見背寒如掌大、短氣、眩暈等症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