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脅下支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脅下支滿
脅下支滿為中醫證候名詞,指脅肋部位出現支撐脹滿之感。此證多由水飲停聚或肝氣鬱結,阻滯脅肋經絡氣機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水飲內停:
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水在肝,脅下支滿,嚏而痛。」此處「水在肝」並非指現代解剖之肝臟,而是中醫肝經所屬範疇。水飲滯留肝經,阻礙氣血運行,致使脅下脹滿,甚則嚏而牽引作痛。水飲成因多與脾陽不振、水濕不化相關,或因外感濕邪內侵,積聚成飲。 - 肝氣鬱結:
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若情志不暢,肝失疏泄,氣機鬱滯於脅下,則見脹滿不舒。日久可化火,或橫逆犯胃,衍生口苦、噯氣等兼證。
臨床表現
脅下支滿主要表現為脅肋部脹滿、撐脹感,或伴隨隱痛、刺痛。其特點如下:
- 水飲證:脹滿感多伴沉重,或隨體位變化加重,嚏噴、咳嗽時脅痛明顯,舌苔白滑,脈弦滑。
- 氣滯證:脹滿時輕時重,與情緒波動相關,嘆息或噯氣後稍舒,舌淡紅,苔薄白,脈弦。
相關典籍論述
《金匱要略》將此證歸於痰飲病範疇,強調水飲為患,以溫化痰飲為治則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補充,肝氣鬱結亦為常見病因,須辨證施治。
治療方向(註:此處僅述中醫理論,非建議)
- 水飲證:治宜溫陽化飲,方選苓桂朮甘湯、十棗湯(飲停重證)加減。
- 氣滯證:治宜疏肝解鬱,方選柴胡疏肝散、四逆散等。
此證需結合整體辨證,細察兼夾病機,如血瘀、濕熱等,以調整用藥。歷代醫家對此證的闡釋,體現了中醫「同病異治」的辨證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