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脅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脅癰

脅癰為癰腫之一,發於脅部,屬中醫外科病證範疇,最早見於《醫學入門》卷六。其別名又稱「穿脅癰」或「脅瘡」,多因肝膽經火毒鬱結,氣血壅滯而成。此症常見於氣血虛弱或情志不暢之人,病位在脅肋軟肉處,屬肝膽經所過之地,故與情志、飲食及體質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脅癰之發,主因肝膽火毒熾盛,或情志鬱結,久而化熱,蘊蒸氣血;或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濕熱內生,壅滯經絡。若正氣不足,外邪易乘虛而入,與內火相搏,發為癰腫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熱毒壅聚」,氣血不通,腐肉成膿。

臨床表現
初起脅部腫塊如梅李,迅速增大,皮色紅赤,灼熱疼痛,觸之堅硬,兼見發熱、口苦、咽乾等肝膽鬱熱之象。病勢進展較快,易化膿潰破,膿液黃稠,膿出後腫痛減輕。若膿泄不暢,可能轉為慢性,纏綿難癒。病程較「脅疽」為短,屬陽證範疇。

治療原則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清熱解毒,疏肝瀉火:適用於初起未潰者,方選《醫宗金鑒》之柴胡清肝湯加減(柴胡、黃芩、梔子、連翹、赤芍、當歸等),或配合地丁、野菊花、夏枯草等增強清肝瀝火之效。
    • 活血透膿:若膿成未潰,可酌加穿山甲、皂角刺以促膿外透。
    • 托毒排膿:後期膿潰後,可選托里透膿散(黃耆、當歸、白朮、人參等)以扶正托毒,助生肌收口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初起可外敷金黃散或玉露散以清熱消腫。
    • 膿成宜切開引流,務求膿液排出徹底,避免邪毒內陷。
    • 潰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待膿盡改用生肌散收口。

鑒別要點
脅癰需與「脅疽」相區別:後者屬陰證,起病緩慢,皮色暗紅或不變,疼痛隱隱,膿成遲緩,潰後膿液清稀,病程較長,多因氣血虛寒或痰濕凝滯所致。

相關典籍補充
《瘍科心得集》提及:「脅癰多責之肝火,須辨虛實。實者脈洪數,痛劇;虛者痛緩而潰遲。」說明治療時需辨明體質,虛證當佐以補益,不可一味清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