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脅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脅癰,又名穿脅癰、脅瘡,是癰腫發於脅部(肋下部位)的一種疾病。多因肝膽經火毒鬱結所成,常見於體質素較虛弱之人。好發於軟脅部,其初起形大如梅如李,逐漸生長增大,色紅赤,灼熱痛,症見迅速,易成膿,易破潰,膿汁黃稠,病程較脅疽短。
治療脅癰,宜清熱解毒,疏肝瀉火。內服可選柴胡清肝湯加減,或以地榆、金銀花、川貝、當歸、穿山甲、赤芍、夏枯草、牛旁子、地丁、鮮菊花根煎服。若已成膿者,宜早作切開引流,可用托里透膿散。
脅癰的古籍記載如下:
《醫學入門》卷六:“脅癰,癰腫之發於脅部者。多因肝膽經火毒鬱結所成,常見於體質素較虛弱之人。好發於軟脅部,其初起形大如梅如李,逐漸生長增大,色紅赤,灼熱痛,症見迅速,易成膿,易破潰,膿汁黃稠,病程較脅疽短。治宜清熱解毒,疏肝瀉火。內服可選柴胡清肝湯加減,或以地榆、金銀花、川貝、當歸、穿山甲、赤芍、夏枯草、牛旁子、地丁、鮮菊花根煎服。若已成膿者,宜早作切開引流,可用托里透膿散。”
《外科正宗》卷二:“脅癰,其發於脅下,形如梅李,色紅赤,灼熱痛,症見迅速,易成膿,易破潰,膿汁黃稠,病程較脅疽短。治宜清熱解毒,疏肝瀉火。內服可選柴胡清肝湯加減,或以地榆、金銀花、川貝、當歸、穿山甲、赤芍、夏枯草、牛旁子、地丁、鮮菊花根煎服。若已成膿者,宜早作切開引流,可用托里透膿散。”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