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囟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囟骨(囟門)詳述

囟骨,又稱「囟門」,乃嬰幼兒顱骨發育過程中特有的生理結構,特指額囟部位。此處因頂骨與額骨尚未完全閉合,形成柔軟可觸之區域,中醫典籍稱其「嬰兒頂骨未合,軟而跳動之處」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在中醫藏象學説中,囟門的狀態被視為觀察小兒生長發育與先天稟賦的重要窗口。《靈樞·天年》提及「人之始生,先成精,精成而腦髓生」,囟門的發育與閉合,直接關聯「腎精」充盛與否。腎主骨生髓,腦為髓海,故囟門遲閉或異常凹陷隆起,往往反映腎氣不足或髓海失養。

解剖與發育分期

  1. 前囟(額囟):位於頂骨與額骨交界處,呈菱形,約於出生後12-18個月閉合。
  2. 後囟(枕囟):靠近頂骨與枕骨交接,呈三角形,通常於出生後2-4個月閉合。

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特別強調囟門「軟而跳動」的特性,此因嬰兒顱縫未固,腦髓生長需留餘地。中醫認為,囟門應平和微陷,隨呼吸略有搏動,過凸或過凹皆屬病態。

病候辨證

  • 囟填(囟門突起):多因風火痰熱上攻,或寒邪凝滯所致,常見於驚風、腦癰等症。
  • 囟陷(囟門凹陷):多屬氣血兩虛或津液虧損,如久瀉脫水、脾胃虛弱之證。
  • 解顱(囟門遲閉):與先天腎精虧虛相關,常伴見五遲五軟(立、行、髮、齒、語發育遲緩)。

經絡關聯

囟門所在位於督脈循行區域,《針灸大成》載百會穴(督脈與手足三陽之會)鄰近前囟,提示囟門與陽氣升發、腦神調控密切相關。歷代醫家觀察囟門動靜,可輔助判斷六經病勢,如太陽病初期可見囟部緊張感。

附:古籍論述摘錄

  • 《小兒藥證直訣》:「囟陷者,下之太過也;囟腫者,邪氣盛也。」
  • 《幼幼集成》:「解顱者,腎氣有虧,腦髓不足,故囟不合也。」

囟門之辨證,實為中醫兒科「望診」精要所在,透過其形色動靜,可窺見臟腑氣血之盛衰,此乃中醫整體觀之具體體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