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囟開不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囟開不合
囟開不合,又稱「解顱」,出自宋代錢乙所著《小兒藥證直訣》,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,主要指小兒囟門逾期未閉合,或閉合不全之病症。囟門乃嬰兒頭顱骨縫未合之處,分前囟與後囟,通常後囟於出生後2至4個月閉合,前囟則多在12至18個月間閉合。若逾期未閉,且頭顱異常增大,即屬中醫「囟開不合」之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囟開不合多與先天稟賦不足、後天失養相關,主要涉及腎、脾兩臟功能失調:
- 腎精虧虛:腎主骨生髓,腦為髓海。若父母精血虧虛,或孕期調攝不當,致胎兒先天腎精不足,髓海空虛,顱骨失養而難以閉合。
- 脾虛水泛:脾主運化水濕,若後天餵養不當,脾胃虛弱,水濕停聚,上犯腦竅,囟門受水濕浸漬而遲閉,甚則頭顱膨大如「解顱」之狀。
- 熱毒壅滯:少數因外感熱邪,或胎毒內蘊,熱毒上攻,壅塞腦絡,氣血不暢,亦可致囟門開解。
臨床表現
患兒常見囟門寬大,按之柔軟如棉,頭顱較同齡者明顯增大,甚則顱縫開解,頭皮光急,青筋暴露。若屬腎虛者,多伴發育遲緩、齒遲行遲;脾虛水泛者,可見面色萎黃、肢體倦怠;熱毒壅滯者,則或有煩躁哭鬧、身熱口渴等症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以補益腎精、健脾利水或清熱解毒為法,須依證型選方:
- 腎精虧虛:常用補腎地黃丸(《醫宗金鑒》),以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等填精補髓。
- 脾虛水泛:宜選調元散(《證治準繩》)加減,以人參、白朮、茯苓健脾滲濕,佐以車前子、澤瀉利水。
- 熱毒壅滯:可投瀉青丸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清熱瀉火,配伍鈎藤、羚羊角平肝息風。
文獻溯源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首載此證,後世醫家如《幼科發揮》《幼幼集成》等進一步闡發,指出「解顱」重症者,可因腦髓不充而影響神智發育。中醫外治法如封囟散(《太平聖惠方》)以柏子仁、防風等研末外敷,亦為傳統輔助療法。
囟開不合之辨治,體現中醫「腎主先天」「脾主後天」之理論體系,強調調補與祛邪並重,以助顱骨生長閉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