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囟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囟填,病證名。指囟門脹滿或隆起如堆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八:「小兒囟填,由乳食不時,饑飽不節,或熱或寒,乘於脾胃,致臟腑不調,其氣上沖所為也。」多見於發熱和驚厥的患兒,亦有由寒凝氣滯而致者。因熱者,柔軟紅色,宜清熱,用瀉青丸;因寒者,牢韌堅硬,宜散寒,用參蘇飲。

囟填,是小兒常見的病證。多見於1歲以內的嬰兒,以夏秋季節為多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囟門脹滿或隆起如堆,伴有發熱、煩躁不安、哭鬧不止、驚厥等症狀。

囟填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1. 乳食不節:小兒脾胃功能尚未發育完善,如果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就會損傷脾胃,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氣血生化無源,上沖於頭,而出現囟填的症狀。
  2. 驚厥:小兒囟門較大,囟門底部與腦組織相鄰,如果小兒受到驚嚇,就會引起大腦皮層功能紊亂,導致驚厥,而出現囟填的症狀。
  3. 寒凝氣滯:小兒體質較弱,如果受寒,就會導致寒邪入侵,阻遏氣血運行,氣血上沖於頭,而出現囟填的症狀。

囟填的治療,應根據病因進行辨證施治。如果是由於乳食不節引起的,應當給予小兒清淡易消化的食物,並注意飲食的節制。如果是由於驚厥引起的,應當給予小兒鎮靜安神、解痙止痛的藥物治療。如果是由於寒凝氣滯引起的,應當給予小兒溫陽散寒、行氣止痛的藥物治療。

囟填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注意小兒的飲食衛生,避免食用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2. 注意小兒的保暖,避免受寒。
  3. 避免小兒受到驚嚇。
  4. 定期帶小兒進行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
囟填是一種常見的小兒病證,如果治療不當,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後果。因此,家長們一定要重視小兒囟填的預防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