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囟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囟填
囟填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指小兒囟門出現脹滿或隆起如堆之症狀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八記載:「小兒囟填,由乳食不時,飢飽不節,或熱或寒,乘於脾胃,致臟腑不調,其氣上衝所為也。」說明其病因與乳食失調、脾胃受損,導致臟腑氣機失和,氣逆上衝囟門有關。
病因病機
- 熱邪上衝:
因外感熱邪,或內傷乳食積滯化熱,脾胃運化失常,熱邪上擾,導致囟門充盈膨脹。患兒多伴見發熱、煩躁、面赤等症,囟填處柔軟、色紅。 - 寒凝氣滯:
因寒邪侵襲,或脾胃虛寒,氣機凝滯不通,寒氣上逆,囟門堅硬如石。患兒常見面色青白、四肢不溫、囟填處牢韌堅硬。 - 脾胃虛弱:
若小兒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調養失宜,脾胃虛弱,運化無力,水濕停聚,氣機升降失司,亦可導致囟填。
臨床表現
- 熱證囟填:
- 囟門膨隆,觸之柔軟,色紅。
- 伴見發熱、口乾、煩躁、便秘等熱象。
-
寒證囟填:
- 囟門堅硬如石,按之牢韌。
- 伴見面色青白、四肢冷、腹脹等寒象。
-
虛實夾雜:
- 若脾胃虛弱兼有氣滯,可見囟填伴有食欲不振、腹脹便溏等症。
治療原則
-
熱證:
治宜清熱瀉火,疏風解表。可選用瀉青丸(出自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,方中含當歸、龍膽草、川芎等藥,具清肝瀉火之效。若兼有外感風熱,可配合鉤藤、薄荷疏散風熱。 - 寒證:
治宜溫中散寒,降逆理氣。可選用參蘇飲加減(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方中配伍人參、紫蘇葉、陳皮等藥,以溫中散寒,調理氣機。若寒邪較重,可酌加肉桂、乾薑溫陽祛寒。 - 脾胃虛弱:
治宜健脾益氣,滲濕和胃。選用健脾益氣湯如異功散(出自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,方中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等藥合用,可補脾益氣,助運化濕。
相關典籍記載
- 《小兒藥證直訣》:「小兒囟填,由熱氣上衝所致,宜瀉青丸主之。」
- 《醫宗金鑑·幼科心法要訣》:「囟填者,囟門腫起如堆也,有寒熱之分,熱者柔軟色紅,寒者牢韌色白。」
- 《幼幼集成》指出囟填可因「氣逆上衝」或「寒凝氣滯」,強調辨證施治的重要性。
囟填為小兒發育過程中的異常表現,中醫從氣機失調、寒熱虛實角度分析,提供相應治療方案,體現中醫辨證論治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