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囟填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囟填陷
囟填陷為中醫兒科學之病證名詞,乃「囟填」與「囟陷」之合稱,兩者皆屬小兒囟門異常之病理表現。囟門係嬰幼兒頭骨未完全閉合之柔軟處,中醫視其為觀察小兒生長發育及臟腑氣血盛衰之重要窗口。
囟填
囟填指小兒囟門突起腫脹,按之緊繃,多因邪熱上攻或氣滯痰凝所致。中醫辨析其病因可分:
- 熱毒上擾:外感風熱或內熱熾盛,循經上沖於頭,多伴見高熱、煩躁、面赤。
- 痰濕壅滯:水濕停聚成痰,阻滯氣機,常見於積滯或脾失健運之證,可見嘔吐、脘脹。
- 氣血瘀阻:頭部外傷或久病入絡,氣血瘀結於囟,局部或見青紫。
囟陷
囟陷則為囟門凹陷之象,多屬虛證,主因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。病因機轉包括:
- 脾腎虧虛:母乳不足或久瀉傷脾,氣血化生無源,不能上榮囟門,患兒多見形瘦、髮枯。
- 津液耗傷:熱病傷陰或暴瀉脫水,津液虧耗,囟失濡養而下陷,常伴口乾、尿少。
- 元陽衰微:重病久病耗損腎陽,髓海空虛,症見肢冷、息微,屬危候。
中醫臨床辨治囟填陷,首重四診合參。囟填屬實者,治宜清熱解毒、化痰通絡;囟陷屬虛者,當補益脾腎、滋陰填精。古醫籍如《幼幼集成》記載,可配合外用藥物敷貼或針灸調理經氣。此二證不僅反映局部病變,更與全身氣血陰陽密切相關,為中醫診察小兒體質與病勢進退之重要徵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