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囟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囟陷,病證名。指囟門下陷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八:「臟腑氣血虛弱,不能上充腦髓,故囟陷也。」小兒在六個月內,前囟門微陷,不屬病理狀態。如同時枕部凹陷,則屬病重。常兼見面色萎黃,神疲氣短,食少便溏,四肢不溫,指紋淡滯等。多因嬰幼兒稟賦不足,或五疳久病,元氣虧損,瀉痢氣虛,脾胃陽氣不能上充所致。治宜培元補腎,用《醫宗金鑒》固真湯(人參、白術、茯苓、甘草、附子、肉桂、山藥、黃芪)。若中氣下陷,用補中益氣湯升提中氣。外治可用狗頭骨炙黃為末,以雞子清調敷囟門。
囟陷,又稱囟門下陷,是指小兒的囟門凹陷下去。囟門是指嬰幼兒頭頂前後兩塊骨頭之間的軟骨部分,在嬰兒出生後不久就會逐漸閉合。囟門下陷是一種常見的病症,多見於嬰幼兒,一般在六個月內會自行消失。如果囟門下陷的時間過長,或者同時伴有其他症狀,則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現,需要及時就醫。
囟門下陷的原因有很多,最常見的是由於嬰幼兒體質虛弱,氣血不足,導致腦髓不能充盈,從而引起囟門下陷。此外,囟門下陷還可能由以下原因引起:
- 營養不良:嬰幼兒如果長期營養不良,會導致體質虛弱,氣血不足,從而引起囟門下陷。
- 疾病:一些疾病,如佝僂病、小兒麻痹症等,會導致嬰幼兒的囟門下陷。
- 外傷:如果嬰幼兒頭部受到外傷,也可能導致囟門下陷。
囟門下陷的症狀主要有:
- 囟門凹陷:這是囟門下陷最主要的表現。
- 面色萎黃:由於氣血不足,嬰幼兒的面色會變得萎黃。
- 神疲氣短:由於氣血不足,嬰幼兒會表現得疲倦無力,氣短懶言。
- 食少便溏:由於脾胃虛弱,嬰幼兒的食慾會下降,大便也會變得稀溏。
- 四肢不溫:由於氣血不足,嬰幼兒的四肢會變得冰涼。
- 指紋淡滯:由於氣血不足,嬰幼兒的指紋會變得淡而無光澤。
囟門下陷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- 補充營養:如果嬰幼兒是由於營養不良引起的囟門下陷,則需要給予適當的營養補充,以改善體質。
- 治療疾病:如果囟門下陷是由疾病引起的,則需要先治療原發疾病。
- 外敷藥物:可以用狗頭骨炙黃為末,以雞子清調敷囟門,以促進囟門閉合。
囟門下陷是一種常見的病症,但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影響嬰幼兒的健康發育。因此,家長如果發現嬰幼兒有囟門下陷的情況,應及時帶孩子就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