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囟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囟陷
定義
囟陷為中醫病證名,指嬰幼兒囟門異常下陷之證候。囟門乃嬰兒頭骨未合之處,分前囟與後囟,此證多見於前囟。《諸病源候論‧小兒雜病諸候》明確指出:「臟腑氣血虛弱,不能上充腦髓,故囟陷也。」強調囟陷與臟腑氣血虛衰、腦髓失養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先天不足:嬰兒稟賦薄弱,腎精虧虛。腎主骨生髓,腦為髓海,先天腎氣不足則髓海空虛,囟門失於充養而下陷。
- 後天失養:
- 脾胃虛弱:長期吐瀉、痢疾或五疳積滯,耗傷脾胃陽氣,中焦運化無力,氣血生化不足,無法上榮於囟。
- 久病耗氣:熱病傷陰或久病氣血兩虛,致使清陽不升,髓海不充。
- 外邪侵襲:若遇暴瀉脫水或急症津液大傷,亦可暫時見囟門凹陷,此屬急證範疇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囟門明顯凹陷,觸之鬆軟無彈性,嚴重者如杯口狀。
- 兼證:
- 脾腎陽虛:面色㿠白或萎黃,精神萎靡,四肢不溫,大便溏薄,指紋淡滯。
- 中氣下陷:氣短懶言,形體消瘦,食少腹脹,動則汗出。
- 辨證要點:
六個月內嬰兒囟門微陷屬生理現象,若伴隨枕骨凹陷、久不復起,或見其他虛象,則屬病態。
治法與方藥
- 培補脾腎
- 方劑:固真湯(《醫宗金鑒》)
- 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(四君子湯基礎)、附子、肉桂、山藥、黃芪。
- 方義:四君子健脾益氣,附子、肉桂溫補腎陽,山藥、黃芪益氣固表,共奏補先天、助後天之效。
- 升提中氣
- 方劑: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
- 適應證:適用於中氣下陷型,兼見氣虛發熱、臟器下垂者。
- 外治法
- 用法:狗頭骨炙黃研末,以雞子清調敷囟門。
- 機理:狗骨溫腎,蛋清收斂,藉外敷以助囟門復位。
證候鑑別
- 囟陷 vs. 囟填:囟陷屬虛證,囟門凹陷;囟填多屬實熱或寒凝,囟門凸起。
- 囟陷 vs. 解顱(囟門遲閉):二者均與腎虛相關,然解顱以囟門寬大、骨縫分開為主,病程較長;囟陷則以凹陷為特徵,常見於急慢性虛損。
理論延伸
- 與督脈關係:囟門為督脈所過,督脈統攝諸陽,若陽氣衰微,囟陷易現,故溫陽為治療關鍵。
- 現代醫學聯繫:嚴重脫水或營養不良患兒可見囟門凹陷,中醫從「津液消亡」或「精血虧耗」論治,須結合整體辨證。
附註
歷代醫家如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強調「囟陷當補腎」,張景岳亦提出「凡囟陷者,總屬虛證」,均與臨床驗證相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