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粗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粗大脈
粗大脈為中醫脈象之一,特徵為脈體寬闊,搏動有力,觸之明顯。此脈象多主陽熱邪盛,反映體內陰液不足而陽氣過亢的病理狀態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明確指出:「粗大者,陰不足陽有余,為熱中也。」意指粗大脈的出現,常與熱邪內蘊、陰陽失衡相關,尤其常見於「熱中」之證。
中醫病機分析
- 陽熱亢盛:粗大脈的形成,首要因素為陽氣過盛。陽主動、主熱,當邪熱內熾或臟腑功能亢進時,氣血運行加速,脈道充盈擴張,呈現粗大而有力的特徵。此類情況多見於外感熱病初期,或內傷雜病中的實熱證,如肺熱壅盛、胃火熾旺等。
- 陰虛陽亢:若陰液虧損,無法制約陽氣,則虛陽外浮,脈象雖粗大,但可能兼見細數或浮散之象。此類證候常見於久病耗陰或素體陰虛者,如肝腎陰虛所致的眩暈、耳鳴等。
- 氣血壅滯:氣血運行不暢,鬱而化熱,亦可導致脈象粗大。例如肝鬱化火或痰熱內擾時,脈多弦大而數,伴隨胸悶、煩躁等症狀。
臨床鑑別
粗大脈需與其他相似脈象區分:
- 洪脈:雖同屬大脈,但洪脈來盛去衰,如波濤洶湧,主熱盛氣分;粗大脈則強調脈體寬闊,未必有明顯的來去變化。
- 實脈:脈大而長,舉按皆有力,主邪實正未虛;粗大脈未必兼備「長」的特徵,且可能見於虛證。
相關典籍補充
除《內經》外,《脈經》亦提及:「大則病進」,提示粗大脈若持續發展,可能預示病勢加重。後世醫家如李時珍在《瀕湖脈學》中進一步闡述,大脈可因虛實而異,需結合四診合參,不可單憑脈象斷證。
粗大脈的辨證須綜合全身症狀,如面赤、口渴、便秘屬實熱;潮熱、盜汗、舌紅少苔屬陰虛。其治療原則以清熱瀉火、滋陰潛陽為主,方劑如白虎湯、知柏地黃丸等,皆需隨證選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