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淵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鼻淵證治探析

鼻淵釋名與源流

鼻淵,又稱「腦漏」、「腦滲」,乃指鼻腔時流濁涕之病證。《素問·氣厥論》首載其名:「膽移熱於腦,則辛頞鼻淵。鼻淵者,濁涕下不止也。」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亦言:「少陰之復,甚則入肺,咳而鼻淵。」歷代醫家對此病多有闡發,明·李梴《醫學入門》稱:「鼻淵久不愈,必成腦漏。」清·沈金鰲《雜病源流犀燭》詳述其病機:「由風寒凝入腦戶,與太陽濕熱交蒸而成。或飲酒多而熱熾,風邪乘之,風熱鬱不散而成。」

病因病機

鼻淵之形成,主要涉及以下病理機制:

膽熱上移

《內經》「膽移熱於腦」理論為鼻淵核心病機。足少陽膽經循行過鼻,膽腑鬱熱循經上熏,灼傷腦戶,煉液為涕,發為鼻淵。此類患者常見涕黃綠黏稠、氣味腥臭,伴口苦咽乾、目眩等膽熱證候。

肺熱壅盛

肺開竅於鼻,肺經鬱熱,宣降失常,熱邪上壅鼻竅,灼傷黏膜,化腐成膿。此類多見涕黃量多、鼻塞嚴重,兼咳嗽痰黃、咽喉腫痛等肺系症狀。

脾虛濕蘊

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,濁陰上犯鼻竅,久則化熱。此類患者涕白黏量多,纏綿難愈,伴頭重如裹、納呆便溏等脾虛濕困之象。

腎虛不固

腎主五液,腎虛則津液失攝,腦髓不充,鼻竅失養。常見於久病者,涕清稀難止,遇冷加重,兼腰膝酸軟、記憶力減退等腎虛表現。

辨證分型與治療

急性鼻淵(實證為主)

風熱犯肺型

  • 主症:鼻塞流黃涕,嗅覺減退,發熱惡風,頭痛咳嗽
  • 舌脈: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
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宣肺通竅
  • 代表方:蒼耳子散(《濟生方》)加減
  • 常用藥:辛夷、蒼耳子、白芷、薄荷、黃芩、菊花

膽腑鬱熱型

  • 主症:涕黃綠黏稠如膿,氣味腥臭,頭痛目眩,口苦咽乾
  • 舌脈: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
  • 治法:清泄膽熱,利濕通竅
  • 代表方: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合奇授藿香湯
  • 常用藥: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、藿香、豬膽汁

慢性鼻淵(虛實夾雜)

脾虛濕滯型

  • 主症:涕白黏量多,纏綿不愈,頭重納呆,肢倦乏力
  • 舌脈:舌淡胖有齒痕,苔白膩,脈濡弱
  • 治法:健脾化濕,益氣通竅
  • 代表方:參苓白朮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辛夷、蒼耳子
  • 常用藥: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山藥、薏苡仁、石菖蒲

肺脾氣虛型

  • 主症:涕清稀或白黏,遇風冷加重,氣短自汗,易感冒
  • 舌脈:舌淡苔白,脈細弱
  • 治法:益氣固表,溫肺止涕
  • 代表方:玉屏風散(《丹溪心法》)合溫肺止流丹
  • 常用藥:黃耆、防風、白朮、細辛、訶子、魚腦石

腎陽虧虛型

  • 主症:涕清稀難止,遇寒尤甚,腰膝酸冷,夜尿頻多
  • 舌脈:舌淡苔白滑,脈沉細
  • 治法:溫腎助陽,固攝止涕
  • 代表方:金匱腎氣丸(《金匱要略》)加鹿角霜、益智仁
  • 常用藥:附子、肉桂、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茯苓

外治法與特色療法

鼻腔沖洗

  • 中藥熏蒸:選用辛夷、白芷、薄荷、蒼耳子等煎湯,趁熱熏蒸鼻腔
  • 鹽水盥洗:微溫生理鹽水沖洗鼻腔,清除膿涕

針灸療法

  • 主穴:迎香、印堂、上星、合谷
  • 配穴
    • 風熱加風池、曲池
    • 膽熱加陽陵泉、太衝
    • 脾虛加足三里、三陰交
    • 腎虛加腎俞、太谿

穴位敷貼

  • 藥物組成:白芥子、細辛、甘遂等分研末,薑汁調敷
  • 常用穴位:大椎、肺俞、膏肓等

預防調護

飲食宜忌

  • 宜食:蓮子、山藥、百合等健脾益肺之品;白蘿蔔、荸薺等清熱化痰食物
  • 忌食:辛辣炙煿、肥甘厚味;蝦蟹等發物;冷飲冰品

生活調攝

  • 注意保暖,避免風寒直吹鼻部
  • 保持鼻腔清潔,勿用力擤鼻
  • 戒除煙酒,避免刺激
  • 適當運動,增強衛氣

現代醫學認識

中醫鼻淵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急慢性鼻竇炎、過敏性鼻炎等疾病。其病理機制包括:

  • 鼻竇黏膜炎症反應
  • 纖毛清除功能障礙
  • 竇口引流不暢
  • 免疫調節異常

中醫治療鼻淵著重整體調節,通過清熱解毒、化濕排膿、補益脾腎等法,不僅改善局部症狀,更能調節全身機能,減少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