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信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信期

婦產科名詞。出自《葉氏女科證治》卷一,為中醫古籍中描述女子月經週期之專有名詞,指經血按時而至的生理週期,又稱「經期」或「月信」。中醫理論中,信期的規律與否直接反映臟腑氣血之盛衰,尤其與肝、腎、脾三臟及衝任二脈功能密切相關。

信期的生理基礎

  1. 氣血調和
    女子以血為本,信期的正常與否依賴氣血充盈與流通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」,強調衝任二脈氣血充盛,方能維持信期規律。
  2. 臟腑協調
    • 腎主生殖:腎精化生天癸,為月經生成之本源,腎氣盛衰直接影響信期早晚(如初潮與閉經)。
    • 肝主疏泄:肝藏血並調節血量,肝氣條達則經血按期疏泄;若肝鬱氣滯,可致信期紊亂或經行不暢。
    • 脾主統血:脾氣健運則血循常道,脾虛則可能出現經量過多或崩漏。

信期異常與證候

中醫古籍中,信期異常多歸因於內外因素導致之氣血失調或臟腑功能失常,常見類型如下:

  • 先期(月經提前):多因血熱或氣虛不固,熱擾衝任則血妄行。
  • 後期(月經延遲):常因血虛、寒凝或氣滯,氣血生化不足或運行受阻。
  • 先後無定期:肝腎失調或衝任損傷,致使週期紊亂。

信期調養要點

古籍強調「調經以治本」,重視整體辨證。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出調經需分虛實寒熱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,寒者溫之,熱者清之。臨床上,針對信期異常多以四物湯、逍遙散等方劑加減,或配合針灸調理衝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