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興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興隆穴

穴位歸類
興隆穴屬「經外奇穴」,最早見於明代《凌氏漢章針灸全書》,為傳統針灸療法中用於特定病症的經驗效穴,未歸屬於正經脈系統,但其臨床應用與小腸腑功能及腹部氣機調節密切相關。

定位取穴法
歷代文獻對興隆穴的位置記載略有差異,主要可分為兩派:

  1. 古典取穴法(《凌氏漢章針灸全書》)
    • 以臍(神闕穴)為基準,取草桿折成邊長三寸(約同身寸)的等邊三角形,倒置於腹部。
    • 一角對準神闕穴,底邊水平向上,其餘兩角頂端即為興隆穴,約在臍旁斜上一寸(約2-3公分)處,按壓時可觸及結節或動悸感。
  2. 近現代定位法(《針灸經外奇穴圖譜》)
    • 簡化為臍上1寸(水分穴水平),再旁開1寸(左右各一),共兩穴。

經絡關聯與生理作用
興隆穴雖非正經穴位,但根據古籍描述,其作用與「小腸腑」及「任脈」相關:

  • 小腸為腑:中醫理論中,小腸主分清泌濁,與心相表裡。若小腸功能失調,可能導致寒邪內積、氣滯成痞,而興隆穴能調理小腸氣機,緩解「心中冷憄」(心窩部畏寒、痞悶感)。
  • 任脈與腹部氣結:穴位鄰近任脈,任脈為「陰脈之海」,主調腹內臟腑。興隆穴針對「雙痃成痞」(指腹部條索狀硬結或脹滿痞塊),可疏通局部氣血瘀滯。

主治範疇

  1. 寒性氣滯證:長期腹冷、氣逆上衝所致之心下痞硬、噯氣頻作。
  2. 症瘕積聚:腹內結塊(如現代所稱腸繫膜淋巴結腫大或功能性消化不良之硬脹感)。
  3. 水濕停聚:古籍提及「年深氣結」,或與慢性水腫、代謝失調相關。

刺灸法

  • 針刺:直刺0.5-1寸,得氣後行提插捻轉手法,以局部酸脹或向周圍擴散為度。
  • 艾灸:適用於寒證,以艾條溫灸10-15分鐘,助陽散結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配「中脘穴」強化脾胃消痞之效。
  • 配「天樞穴」調理腸腑氣機,適用於腹脹便溏。

學術考據
興隆穴的三角形取穴法,反映古代醫家對「天圓地方」幾何概念的運用,並結合觸診(按痃跳動處)定位,體現中醫「動態取穴」的特色。近代定位趨於簡化,然臨床實踐中,仍可參酌古典法以尋找反應點。

附註
該穴在中醫腹診中,可作為觸診腹部硬結或壓痛點的參考位置,其名「興隆」寓有「振奮氣血、消痞興陽」之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