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星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星翳
星翳為中醫眼科學之病證名,指黑睛(即角膜)出現星點狀混濁或翳障。《中醫眼科學講義》(廣州中醫學院主編)中明確記載此症,其特徵為黑睛表面浮現細小星芒狀或點狀混濁,形如繁星散布,故得名「星翳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星翳多因外感風熱或風寒之邪,上攻於目;或肝經鬱熱,灼傷黑睛;亦可因陰虛火旺、津液虧耗,目失濡養所致。若邪毒久留,氣血凝滯,則翳障難退。此外,脾胃濕熱內蘊、痰濕上泛,亦可影響黑睛之清透,形成星翳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黑睛表面散在細小灰白或微黃色點狀混濁,或呈簇狀分布,可伴輕微畏光、流淚、視物模糊等症狀。依病情輕重,星翳或淺表浮散,或深層浸潤,甚則融合成片,影響視力。
辨證分型
- 風熱犯目:星翳初起,羞明流淚,目赤疼痛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肝火熾盛:星翳密集,眼痛劇烈,白睛混赤,口苦咽乾,脈弦數。
- 陰虛火旺:星翳反覆發作,乾澀不適,頭暈目眩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濕熱內蘊:星翳纏綿難癒,目眵黏稠,胸悶納呆,苔黃膩,脈濡數。
相關病證
星翳與「翳」、「聚星障」等證關係密切。
- 翳:泛指黑睛混濁,星翳屬其輕淺者,若未及時調治,可發展為厚翳或沉翳。
- 聚星障:為星翳之特殊類型,多以星點簇生、聚集成群為特徵,多因肝膽濕熱或痰火蘊結所致。
治法與用藥(略)
(此處省略治療相關內容,以符合要求)
星翳為中醫眼科常見病證,其辨治需結合全身症狀與局部表現,審因論治,方能收效。歷代醫家如《銀海精微》、《審視瑤函》等,對此亦有闡發,進一步豐富其理論内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