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星月翳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星月翳蝕

星月翳蝕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首載於《目經大成》卷二,屬外障眼病範疇。其病症特徵為眼生白翳,形狀或如大星,星中有一孔似錐鑽所成;或如新月之形,月上有痕若指甲深陷,故名「星月翳蝕」。古籍將其歸為「凝脂症之小者」,與凝脂翳病機相類而程度較輕。

病因病機

此症多因風熱或肝火上攻目絡,或陰虛火炎,灼傷黑睛(角膜)所致。風邪外襲,引動肝膽鬱熱,上蒸於目,氣血壅滯,化生翳障;或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,燔灼目絡,形成星月之狀翳蝕。其病位在肝、腎二經,與風、火、痰、瘀等邪氣搏結相關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可見黑睛表層出現白色混濁翳障,形似星狀或新月狀,邊緣清晰或略帶浮腫,可伴羞明、流淚、沙澀疼痛等症。若風熱偏盛,則紅腫明顯;若陰虛火旺,則翳面乾澀,病程纏綿。《目經大成》形容其「宛若錐鑽」「儼指甲深陷」,提示翳面可能存在凹陷或潰爛之象。

辨證要點

  1. 風熱犯目:翳色灰白,周圍赤脈纏繞,眼瞼紅腫,舌紅苔薄黃。
  2. 肝火熾盛:翳障深陷,白睛混赤,頭痛口苦,脈弦數。
  3. 陰虛夾熱:翳面乾澀,時輕時重,伴見五心煩熱,舌紅少苔。

古籍補充

除《目經大成》外,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亦提及類似病症,稱「星翳內陷」,強調「火鬱絡損」之病機;《銀海精微》則歸因於「肝血不足,風輪失養」,可參酌互證。

相關病症辨析

星月翳蝕與「凝脂翳」相似,然凝脂翳病勢急重,翳面如凝脂般腐潰,多伴黃液上衝;而此症病變較表淺,範圍局限。另需與「聚星障」(黑睛多點狀星翳)區別,後者呈簇狀分布,無星中孔陷之特徵。

此症歷代醫家多從祛風清熱、瀉肝滋陰論治,用方如 撥雲退翳散 加減,或配合針刺攢竹、太陽等穴以泄絡中鬱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