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腥臭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腥臭氣

腥臭氣,又稱腥臊氣,為中醫診斷學中辨別病邪性質與病情深淺的重要依據之一。此氣味常見於病者的痰液、汗液、白帶、糞便等分泌物或排泄物中,其特徵為混雜腥味與腐臭之氣,多與體內濕熱、瘀毒或臟腑功能失調相關。

中醫理論與機理

  1. 濕熱蘊結
    濕熱之邪鬱滯體內,常見於脾胃、肝膽或下焦病證。濕性黏膩,熱性燔灼,二者相搏,易使津液穢濁,排出物遂帶腥臭。如:

    • 下焦濕熱:婦人帶下黃稠腥臭,多因肝經濕熱下注或脾虛濕盛所致。
    • 肺癰(肺膿瘍):咳吐腥臭膿痰,緣於熱毒熾盛,血敗肉腐成膿。
  2. 瘀毒內結
    氣滯血瘀日久化熱,或熱毒壅滯血肉,致使敗血腐肉,其排泄物多呈腥穢。如腸癰(闌尾炎)或外科瘡瘍化膿時,膿液腥臭難聞,屬熱毒熾盛之象。

  3. 臟腑虛損
    腎氣虛衰或脾陽不足,水液運化失常,濁陰不降,穢濁之氣外溢。例如:

    • 腎虛尿濁:小便混濁帶腥,多因腎失封藏,精微下泄。
    • 脾虛泄瀉:大便溏泄腥黏,乃脾失健運,濕濁下迫大腸。

臨床表現與辨證

  • 痰液腥臭:見於肺熱壅盛或肺癰,伴胸痛、咳唾膿血。
  • 汗液腥穢:多屬濕熱鬱蒸,如腋汗臭穢或黃汗染衣。
  • 帶下腥臭:濕熱下注者帶下黃綠如膿;寒濕者腥冷清稀。
  • 二便腥腐:大便溏臭為腸道濕熱;小便臊濁為膀胱濕熱或腎虛不固。

腥臭氣之辨別,需結合四診合參。氣味濃烈者多屬實熱證;氣味淡而久滯者,常為虛寒夾濕。此為中醫「聞診」之要旨,亦反映病勢之輕重與邪氣性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