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腥臊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腥臊氣
腥臊氣為中醫學中描述病體或排泄物所散發異味的專有名詞。此氣味特徵鮮明,類似魚肉腐敗之腥臭,或混雜動物體液之臊臭,多與體內濕熱、寒濕或氣血瘀滯相關,屬病理性氣味之一。
病因病機
- 濕熱內蘊:
濕熱邪氣聚於臟腑(如肝膽、脾胃),穢濁之氣上蒸外發,常見小便黃濁帶腥臊、婦人帶下腥臭,或汗液黏膩異味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諸轉反戾,水液渾濁,皆屬於熱」,濕熱下注可致尿液、白帶氣味腥穢。 - 寒濕凝聚:
寒濕久滯,陽氣不化,穢濁內生。如水腫患者皮脂分泌物帶腥氣,或慢性泄瀉之糞便腥冷,均屬陰寒內盛之象。 - 瘀血腐穢:
氣血瘀阻日久化熱,敗血腐化而生腥臭。如創傷潰瘡膿液腥穢,或婦科癥積所致經血夾雜腐敗氣味。
臨床表現
- 體氣:患者身上散發腥臊味,或口氣、汗液帶此異味,多見於濕熱體質或消渴病(糖尿病)重症。
- 排泄物:
- 尿液:溲赤渾濁,腥臊刺鼻,提示膀胱濕熱(如淋證)。
- 帶下:婦人下黏液色黃綠如膿,氣味腥臊腐臭,多屬肝經濕熱下注(如陰癢、帶下病)。
- 痰涕:肺癰(肺膿瘍)患者咳唾腥臭痰,鼻淵(鼻竇炎)之涕液腥穢,均與熱毒腐膿有關。
中醫古籍論述
- 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帶下腥臭」為濕熱蘊結任帶二脈之證。
- 《諸病源候論》論瘡瘍:「膿血潰爛,其氣腥臭」,乃熱盛肉腐之候。
腥臊氣作為診斷指標之一,可輔助辨識病性(濕、熱、寒、瘀)與病位(臟腑、經絡),為中醫聞診重要內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