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腠理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腠理熱
病證名
- 廣義解釋
腠理熱泛指發熱病位在於皮、肌之間,屬外感熱病初起階段。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提及腠理為「氣門」,乃衛氣運行之通道,亦是邪氣侵入之門戶。當外邪客於腠理,衛陽與邪相爭,則見發熱、惡寒等表證。此類熱象多伴隨汗出異常,因腠理開闔失司,衛氣不固所致。 - 狹義解釋(少陽病發熱)
腠理熱特指少陽病之「往來寒熱」,屬半表半里證。《傷寒論·辨少陽病脈證並治》云:「血弱氣盡,腠理開,邪氣因入,與正氣相搏,結於脅下。」少陽經循行於胸脅,主司腠理開闔,若正氣不足,邪乘虛而入少陽之部,正邪交爭於腠理之間,則表現為寒熱交替、胸脅苦滿、口苦咽乾等症。
病機與治法
- 病機核心:少陽樞機不利,邪鬱腠理,氣機升降失調。
- 治法:和解少陽,疏達氣機,代表方為小柴胡湯(柴胡、黃芩、人參、半夏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)。此方以柴胡透解半表之邪,黃芩清泄半里之熱,人參、甘草扶正達邪,半夏、生薑和胃降逆,共奏調和少陽之效。
相關理論延伸
- 《傷寒論翼·少陽病解》指出:「少陽為遊部,其氣遊行三焦,循兩脅,輸腠理。」說明少陽氣化功能與腠理密切相關,既主司氣血津液之輸布,亦影響衛外抗邪之力。
- 腠理熱與「營衛不和」相關聯,若營衛失調,腠理不密,則易反覆感邪,形成慢性發熱或表虛自汗之證。
鑒別要點
腠理熱需與「太陽表熱」「陽明裡熱」區分:
- 太陽表熱:發熱惡寒並見,無往來寒熱,病位偏表,治宜發汗解表。
- 陽明裡熱:但熱不寒,伴煩渴、大汗,病位在裡,治宜清泄裡熱。
文獻溯源
本證理論根基於《內經》「邪客於皮則腠理開,開則邪入」之說,並經《傷寒論》系統化,成為少陽病辨治之核心範疇。後世溫病學派進一步闡發,認為腠理熱亦可見於溫病初期,屬「邪伏膜原」之輕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