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行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行痹,又稱風痹或走注,首見於《素問·痹論》,屬中醫痹證之一。其特質為疼痛遊走不定,乃風邪為患所致,故《內經》云「風者,善行而數變」,正道出其病機特徵。
病因病機
行痹成因多由正氣不足,腠理疏懈,風邪乘虛侵入經絡,致氣血運行不暢。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開泄,故痹痛常呈遊走之勢,或見肢體關節酸楚疼痛,部位變換不定。臨床上常兼夾寒濕,若風寒濕三氣雜至,則症狀更為複雜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肢體關節疼痛,痛無定處,時而上肢,時而下肢,或見肌肉麻木不仁。或伴輕微惡風發熱,舌苔薄白,脈象浮緩。若風邪化熱,則可能轉為熱痹,見關節紅腫熱痛。
治法方藥
治療以祛風通絡為主,佐以散寒除濕。常用方劑如防風湯(《宣明論方》),以防風、秦艽、當歸等祛風活血;若兼寒濕可加桂枝、附子;若風邪偏盛,可加羌活、獨活以增強祛風之力。針灸多取風池、風府等穴,以疏風解表。
鑑別要點
行痹需與痛痹(寒痹)、著痹(濕痹)區別:痛痹痛有定處,遇寒加劇;著痹則重著痠痛,纏綿難癒。三者雖同屬痹證,然病因病機各異,治法亦有不同。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特色,通過風邪致病特點,詮釋肢體疼痛遊走現象,為臨床診治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