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行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行遲
定義與病因
行遲為中醫兒科「五遲」症候之一,首見於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。指小兒週歲後,甚至延至二、三歲仍無法自行行走。此症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肝腎虧虛,或後天哺養失調,脾胃虛弱,導致氣血生化乏源,筋骨失於濡養,影響下肢發育所致。
病機與辨證
- 肝腎不足:肝主筋,腎主骨,肝腎精血虧虛則筋骨痿弱,表現為下肢無力、行走延遲,或伴隨齒遲、髮遲等五遲症狀。
- 脾胃虛弱:脾為後天之本,脾虛則氣血不足,肌肉懈怠,四肢失養,常見面色萎黃、食慾不振,體瘦肢軟。
治法與方藥
-
滋補肝腎法
- 主方:六味地黃丸(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丹皮)為基礎,加鹿角膠補益精血、強筋壯骨,牛膝引藥下行,兼活血通絡。
- 加減:若兼陽虛畏寒,可加巴戟天、杜仲;精血大虛者,酌加龜板膠、紫河車。
-
健脾益氣法
- 主方:調元散(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等)補益脾胃,助氣血化生。
- 輔佐:可配合黃芪、當歸補氣養血,陳皮、砂仁醒脾開胃。
-
通絡強筋法(輕證或兼濕滯者)
- 簡方:五加皮散(五加皮、牛膝、酸木瓜研末),以五加皮祛風濕、強筋骨,牛膝補肝腎,酸木瓜舒筋活絡。
相關鑑別
歷代醫家指出,行遲須與「立遲」(站立延遲)互參,兩者病機相似,然行遲更側重下肢運動功能障礙。此外,古籍雖未明言現代疾病,然臨床需知此症有別於小兒麻痺、肌營養不良等器質性病變。
古籍參考
《幼幼集成》提及:「腳軟行遲,此稟受腎氣不足者也。」強調補腎為治本之道;《醫宗金鑑》則以「加味六味地黃丸」治療肝腎陰虛型行遲,皆可為臨證之師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