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行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行遲

行遲,又稱行遲緩,是指小兒周歲以後,甚至二、三歲還不能行走者。多半是因為小兒肝腎不足、哺養失宜、脾胃虛弱、元氣不充,影響筋骨發育所致。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中說:「行遲即是指小兒周歲或二、三歲,不能行走的病症。行遲有兩種主要原因:一是肝腎不足,二是脾胃虛弱。肝腎不足會使得筋骨無力,脾胃虛弱則導致元氣不充,因此無法行走。治療行遲應該選用六味地黃丸加入鹿角膠、牛膝等補益肝腎的藥物,或者使用調元散等補益元氣的藥物。如果虛證不明顯,可以使用五加皮散(由五加皮、牛膝、酸木瓜共研末,每次服用一錢半,加入粥湯中服用)。」

治療行遲時,首先要根據小兒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論治,並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。如果是由於肝腎不足引起的,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加鹿角膠、牛膝等滋補肝腎的藥物治療;如果是由於脾胃虛弱引起的,可以用調元散等補益元氣的藥物治療。如果小兒的虛證不明顯,可以使用五加皮散等藥物治療。

在治療行遲的過程中,要注意觀察小兒的病情變化,如果小兒的病情沒有改善,或者出現了其他異常情況,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。

此外,在治療行遲的過程中,還要注意小兒的日常護理。要注意給小兒補充營養,讓小兒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質、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。要注意給小兒保暖,避免小兒受涼。要注意給小兒做適當的運動,促進小兒的筋骨發育。

行遲是一種常見的小兒疾病,如果治療得當,一般可以治癒。但是,如果治療不當,或者小兒的病情比較嚴重,可能會影響小兒的正常發育。因此,家長在發現小兒有行遲的症狀時,應該及時帶小兒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