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行房時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行房時忌,又稱「房事禁忌」,乃中醫房中養生重要概念,指人體處於特定生理狀態或外界環境異常時,應避免交合。《攝生要義·房中篇》歸納十一類禁忌情境,其理論根源於中醫「天人相應」與「氣血和合」之基礎。
從中醫藏象學論,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;肝主疏泄,調暢情志;心主神明,統轄氣血。行房之事,需腎精充足、肝氣條達、心神安寧,三臟協調方能使陰陽交泰。若違逆此時忌,將致「神氣昏潰,心力不足」,具體機轉如下:
- 醉酒飽食:酒性剽悍,雖能助興卻易亂神明。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言「以酒為漿,以妄為常」即指酒毒耗散真元。飽食後穀氣壅滯於中焦,氣機升降失常,强行交合則脾胃受擾,精微不化反成痰濕。
- 遠行疲乏:勞倦傷氣,久行耗肝血。《靈樞·九宮八風》強調「勞則氣耗」,此時陽氣浮越於外,若再行房,內守之精隨之外泄,易成虛勞。
- 情志未定:喜怒憂思過極,氣機逆亂。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強行房事令氣血乖戾,肝失疏泄而鬱結,日久可致陽痿、早洩等疾。
- 月潮衝冒:女子經期衝任二脉空虛,血室正開。此時交合易引外邪內陷,與血相搏,導致痛經、帶下或癥瘕積聚。明代《萬氏女科》更警示「經血未淨而交,敗精瘀血互結為患」。
- 寒暑疾患:外感六淫時,正氣抗邪於表。若行房耗精,邪氣可乘虛內傳,如《傷寒論》「陰陽易病」即指熱病後交合,使毒邪相染。暑天陽氣外泄,寒冬精宜內藏,逆之則違四時調攝之理。
- 二便初訖:排便後魄門(肛門)氣機暫虛,腎司二便,此時行房可能導致精氣下陷。《諸病源候論》稱「小便訖即交接,令人發淋」,乃因膀胱氣化未復,濁陰逆亂。
- 新沐浴後:沐浴使腠理開泄,衛陽外散。張仲景於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新沐發汗,傷於風濕」,此時行房易招風邪直入下焦。
此類禁忌,本質上皆因擾亂「精、氣、神」之動態平衡。中醫強調「欲不可絕,亦不可早,不可縱」,行房須擇「天時、地利、人和」三者俱備之際,方合養生之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