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行茛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行茛灸

行茛灸,又稱「毛茛灸」,為中醫傳統灸法之一,屬藥物發泡灸範疇,載於《本草綱目》卷十七。此法以新鮮毛茛(Ranunculus japonicus)之莖葉搗爛成泥,敷貼於特定穴位,藉其辛温之性刺激皮膚,促使局部發泡,產生類似艾灸之溫通效應,故又稱「天灸」或「自灸」。

操作方法

取鮮毛茛適量,洗淨後置石臼中搗爛如泥,視病情選取相應穴位(如瘧疾取大椎、間使,黃疸取膽俞、陽陵泉等),以紗布固定敷貼部位,約1-2小時後皮膚泛紅起泡即去藥。發泡後以消毒針刺破水泡,放出黃水,外敷清涼膏藥以防感染。

作用機制

毛茛性辛温,含原白頭翁素(protoanemonin)等活性成分,能強烈刺激經絡穴位,透過「穴位-經絡-臟腑」聯繫,達到行氣活血、祛濕退黃、截瘧消積之效。其發泡作用類似灸療之「瘢痕灸」,使局部氣血集聚,激發人體自癒機能。

臨床應用

  1. 瘧疾:敷貼大椎穴,能宣通陽氣、截瘧祛邪,適用於間日瘧或三日瘧發作前。
  2. 黃疸:配伍陽陵泉、膽俞穴,可疏泄肝膽濕熱,輔助消退目黃、身黃。
  3. 風濕痹痛:局部敷貼疼痛關節,辛散之力可驅除經絡寒濕。

此法屬中醫外治法之峻劑,其刺激量較艾灸猛烈,需依據患者體質及病情調控敷貼時間,昔人多用於實證、熱證或頑固痼疾。然毛茛毒性較強,故歷代醫家強調「中病即止」,避免過度發泡損傷正氣。

古籍記載

《本草綱目》載毛茛「性熱而有毒,能治瘧疾黃疸」,李時珍言其「敷瘡瘍能引赤發泡,去鬱積之邪」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亦提及其發泡拔毒之功,與斑蝥灸、蒜泥灸並列為發泡灸要法。現代研究顯示,毛茛之發泡機制與其刺激皮膚神經末梢、引發局部免疫反應相關,印證古人「以毒攻毒」之治療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