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行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行黃,為中醫黃病證候之一,屬黃疸病中較輕微者。其名出自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·黃病諸候》,謂「瘀熱在脾藏,但肉微黃,而身不甚熱,其人頭痛心煩,不廢行立,名為行黃」,意指熱邪瘀滯於脾,僅見肌膚微黃而無身熱熾盛,患者雖有頭痛心煩之症,仍可行走如常,故名「行」。

病因病機
此證關鍵在「脾藏瘀熱」。脾主運化水濕,若濕熱內蘊或氣滯血瘀,鬱蒸脾土,致使脾失健運,濕熱上蒸頭面則頭痛,擾及心神則心煩;瘀熱外發肌膚,故見黃色淺淡。與急黃、陰黃等重證不同,行黃熱勢較緩,未深及血分,故不礙日常行動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肌膚微黃,尤以目睛、面部為顯,色澤較鮮明。
  2. 次症:輕度頭痛、心煩悶,或兼口乾微苦。
  3. 特徵:無顯著身熱(或僅低熱),四肢活動自如,小便或微黃。

古籍論述
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五載行黃治法,選方以清熱涼血、健脾利濕為主,如:

  • 黃芩:清上焦肺熱,兼瀉脾經濕火。
  • 麥門冬:滋陰潤燥,防熱傷津液。
  • 梔子仁:清三焦鬱火,導濕熱從小便出。
  • 犀角屑(今多以水牛角代):涼血解毒,針對瘀熱潛伏之勢。
  • 栝蔞根:生津止渴,解熱鬱之煩。
    諸藥合方,既透發脾經瘀熱,又顧護津液,契合「輕清透解」之旨。

與他證鑑別

  • 急黃:熱毒熾盛,黃色深重,伴高熱神昏,病勢兇險。
  • 陰黃:黃色晦暗,多因寒濕困脾,見畏寒便溏。
  • 穀疸、酒疸:與飲食相關,黃疸兼脘腹脹滿,與行黃病因有別。

行黃雖屬輕證,然若失治,瘀熱久羈可深入營血,轉為重症。《聖濟總錄》亦云「黃病有二十八種」,行黃位列其一,顯示中醫對黃疸辨證之精細。後世醫家多宗巢氏之說,將此證納入「陽黃」範疇,然其治法側重疏解脾經鬱熱,與濕熱熏蒸之典型陽黃用茵陳蒿湯等方有所不同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