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行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行黃,中醫名詞,證名。黃病二十八候之一,黃疸而不影響行立者。《諸病源候論.黃病諸候》:「瘀熱在脾藏,但肉微黃,而身不甚熱,其人頭痛心煩,不廢行立,名為行黃。」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五治行黃方,用黃芩、麥門冬、犀角屑、栝蔞根、梔子仁、甘草等藥。參見黃疸有關條。
行黃是黃疸的一種,是由於脾胃濕熱蘊結,化生痰濕,阻遏脾胃運化,導致水濕內停,泛溢肌膚,而出現皮膚、眼睛、黏膜等發黃的症狀。行黃的臨床表現為:皮膚、眼睛、黏膜等發黃,但沒有發熱、寒戰、頭痛、身痛等全身症狀,而且患者可以正常行走、站立。
行黃的治療方法以清熱利濕、健脾和胃為主。常用藥物有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大黃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等。
行黃的預防方法包括:
- 飲食清淡,避免辛辣、油膩、生冷等刺激性食物。
-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勤洗手、勤換衣。
-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-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如果出現皮膚、眼睛、黏膜等發黃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