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行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行經

行經為中醫生理學名詞,泛指月經來潮之生理現象,亦直接指稱月經本身。在中醫學理論中,行經與女性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」之生理機制密切相關,體現胞宮定期藏瀉、氣血盈虧周而復始的規律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經絡臟腑關係
    行經與衝脈、任脈、肝、腎、脾等經絡臟腑功能相繫。衝為「血海」,任主胞胎,二脈協調則月經按時而下;肝主藏血與疏泄,腎精化生天癸,脾統血攝血,三者共同維持經血之量、色、質及周期。若肝腎不足或脾虛氣弱,可能導致行經異常,如經量過少、周期紊亂。
  2. 氣血運行動態
    經血為「血之餘」,行經時氣血由沖任下注胞宮,需氣機暢達、血脈充盈。中醫強調「氣為血之帥」,氣行則血行。若氣滯血瘀,可見經行不暢、痛經;氣血兩虛則經血色淡、經期短促。
  3. 陰陽消長規律
    行經對應月周期中「陽消陰長」至「陰陽轉化」之過程。月經來潮標誌上一周期結束,陰血暫虛,而後陽氣漸生,推動新周期開始。此消長與《黃帝內經》「女子七歲一周期」之論相合。

行經之名詞辨析

  • 月經別稱:古籍中亦稱「月事」「月信」,強調其周期性與自然節律。
  • 行經與經期:行經廣義指月經全過程,亦可狹義專指經血排出之數日;經期則明確劃分為行經階段(通常3-7日)。

病理關聯

中醫視行經異常為內在失衡之徵兆,如:

  • 經早(月經先期):多因血熱或氣虛不固。
  • 經遲(月經後期):常緣於血寒、血虛或氣滯。
  • 經亂(周期不定):多責之肝鬱或脾腎兩虛。

行經之調暢與否,反映整體氣血狀態,故中醫診療婦科疾病時,必詳察行經特徵,作為辨證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