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行經氣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行經氣痛

定義

行經氣痛,又稱「痛經」,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,指女性於月經期間或行經前後,出現小腹或腰部疼痛,甚則劇痛難忍之症狀。其病因多與氣血運行不暢、經脈阻滯有關,可分為「實證」與「虛證」兩類。實證多因氣滯、血瘀、寒凝所致,虛證則常見氣血虛弱或肝腎虧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滯血瘀
    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導致氣機不暢,血行受阻,瘀血內停胞宮,發為經行腹痛。症見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、拒按,經色紫暗有塊,血塊排出後痛減,兼見胸脅脹滿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  2. 寒凝血瘀
    經期感寒飲冷,或素體陽虛,寒邪客於胞宮,血得寒則凝,經脈拘急收引,故發疼痛。症見小腹冷痛、得熱則緩,經血量少色暗,或夾血塊,形寒肢冷,舌苔白膩。
  3. 氣血虛弱
    脾胃虛弱,化源不足,或大病久病後氣血兩虛,沖任失養,胞宮失於濡潤,不榮則痛。症見經期或經後小腹隱隱作痛,按之則舒,經色淡質稀,面色蒼白,神疲乏力,舌淡苔薄。
  4. 肝腎虧損
    先天稟賦不足,或房勞多產,損傷肝腎,精虧血少,沖任空虛,經行之後血海更虛,胞脈失養而痛。症見經後小腹空痛,腰膝痠軟,頭暈耳鳴,舌淡紅少苔。

治法方藥

  1. 氣滯血瘀型

    • 治法:理氣活血、化瘀止痛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經典方如《醫林改錯》之「膈下逐瘀湯」(當歸、川芎、赤芍、桃仁、紅花、枳殼、延胡索、烏藥、香附、丹皮、甘草);或《女科秘要》所載「紅花當歸散」(紅花、當歸、牛膝、蘇木、川芎、枳殼、赤芍、三稜、莪朮),專主破血行滯,適用於經來一半、餘血未盡之痛症。
  2. 寒凝血瘀型

    • 治法:溫經散寒、化瘀止痛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《金匱要略》之「溫經湯」(吳茱萸、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人參、桂枝、阿膠、丹皮、生薑、甘草、半夏、麥冬)或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之「少腹逐瘀湯」(小茴香、乾薑、延胡索、沒藥、當歸、川芎、肉桂、赤芍、蒲黃、五靈脂)。
  3. 氣血虛弱型

    • 治法:益氣養血、調經止痛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《脾胃論》之「聖愈湯」(人參、黃耆、熟地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)或《女科輯要》之「黃耆建中湯」加減。
  4. 肝腎虧損型

    • 治法:滋補肝腎、調和沖任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《傅青主女科》之「調肝湯」(山藥、阿膠、當歸、白芍、山茱萸、巴戟天、甘草)或「一貫煎」合「左歸丸」加減。

針灸療法
針灸亦可配合內服藥以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,常用穴位如:

  • 主穴:三陰交、關元、氣海、子宮穴。
  • 配穴:
    氣滯加太衝;血瘀加血海;寒凝加灸神闕;氣虛加足三里;肝腎不足加腎俞、太溪。

注意
臨床須辨明寒熱虛實,對證施治。若痛經持續加劇或伴隨異常出血,當進一步診察以排除器質性病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