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腠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腠理
腠理為中醫理論中重要概念,泛指人體皮膚、肌肉及臟腑間的紋理結構,包含皮腠、肌腠、粗理、細理、小理、膲理等層次。其既是氣血津液輸布的通道,亦是外邪侵入的門戶,與三焦功能及衛氣運行密切相關。
一、腠理的結構與分類
- 解剖層次
- 皮腠:皮膚表層紋理,與汗孔(毛竅)相連,主司汗液排泄。
- 肌腠:肌肉間隙的結締組織,為氣血流通的徑路。
- 臟腑之理:內臟器官的紋理結構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言「皮膚臟腑之文理」。
-
精細區分
根據紋理疏密與功能差異,分為「粗理」(疏鬆處,氣血易行)、「細理」(緻密處,防邪深入)、「小理」(微細紋理)及「膲理」(三焦所屬的膜原結構)。
二、生理功能
- 氣血津液之通道
腠理為三焦元真之氣與血氣交會之所(《金匱要略》),清陽之氣由此發散(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),水液代謝亦賴其滲泄。 - 衛外抗邪
衛氣循行於腠理之間,調節汗孔開闔。正常情況下,腠理緻密則外邪難侵;若虛弱疏鬆,則風寒暑濕易客於體表,如《素問·舉痛論》云:「炅則腠理開,榮衛通,汗大泄」,說明熱邪可致腠理疏泄而汗出。
三、與經絡臟腑的聯繫
- 通會三焦
腠理為三焦氣化作用的體現部位,尤其「膲理」與三焦膜原相應,主司水穀精微的布散與代謝廢物的排出。 - 應合肺衛
肺主皮毛,宣發衛氣以溫養腠理。肺氣充足則腠理開闔有度,反之則易見自汗、畏風等表虛之證。
四、病理表現
- 腠理疏泄
常見於氣虛衛弱或外感熱邪,表現為異常汗出、易感外邪。 - 腠理閉塞
多因風寒束表或痰濕鬱滯,導致無汗、身痛,甚則氣血壅滯而生瘡瘍。
腠理之說,貫穿中醫解剖、生理與病理,其調和與否直接關係表裡氣機的平衡,歷代醫家皆視為診治外感、內傷疾病的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