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完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下完骨

下完骨,又稱顳骨乳突,為中醫解剖學名詞,記載於《素問·氣府論》:「下完骨後各一。」此處所指,乃頭部顳骨之乳突部位,位於耳廓後方,為一明顯之骨性突起。

解剖位置與形態

下完骨即現代解剖學之乳突(mastoid process),屬顳骨(temporal bone)之一部。其位置在耳廓後下方,呈圓錐狀隆起,表面粗糙,為多條肌肉與韌帶之附著處。中醫古籍所述「下完骨後各一」,意指左右兩側對稱分布,各有一處穴位或結構與之相關。

經絡聯繫

下完骨所在區域,與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關係密切:

  1. 足少陽膽經
    膽經循行「上抵頭角,下耳後」,其分支繞行耳周,並與下完骨區域相鄰。此處氣血運行與膽經之疏泄功能相關聯。
  2. 手少陽三焦經
    三焦經「從耳後入耳中,出走耳前」,其脈氣亦與乳突部位相通,主司水液代謝與氣機調暢。

生理功能與中醫理論

下完骨在中醫理論中具以下作用:

  1. 衛外屏障
    骨性結構可護持腦髓,兼有抵禦外邪之功,符合「頭為諸陽之會」之說。
  2. 經氣樞紐
    因其位處耳後,為少陽經氣轉輸之要衝,與聽覺、平衡功能相涉。《靈樞·口問》提及「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」,下完骨亦參與經脈氣血之匯聚。
  3. 病理反映區
    若少陽經氣不暢,或風邪上擾,可見下完骨周邊脹痛,甚則引及頭側。此與現代醫學所述乳突炎之徵候有相通之處。

相關穴位

鄰近下完骨之重要穴位包括:

  • 完骨穴(GB12):
    屬足少陽膽經,定位於乳突後下方凹陷處。主治頭痛、頸項強痛、癲癇等證。
  • 翳風穴(SJ17):
    屬手少陽三焦經,位於耳垂後方,乳突與下頜角之間凹陷中。主司耳鳴、口眼歪斜等症。

古籍考據

除《素問·氣府論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亦載:「完骨二穴,在耳後入髮際四分。」可知下完骨不僅為解剖標誌,亦作為針灸取穴之重要參照。歷代醫家對其定位與臨床應用多有發揮,體現中醫骨度分寸法的精微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