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沃赤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下沃赤白

證名。指大便中夾雜赤白黏液,屬中醫痢疾範疇。此證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文中提及「熱客於胃」可致「少腹絞痛,下沃赤白」,意指外邪熱毒侵襲腸胃,燔灼氣血,化腐成膿,故排泄物中見赤白相雜之黏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蘊結: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濕熱內生,下注大腸,與氣血相搏,化為膿血,發為赤白痢。
  2. 寒濕傷中:外感寒濕之邪,或素體陽虛,寒濕滯留腸道,氣血凝滯,亦可見白多赤少之黏凍。
  3. 疫毒熾盛:癘氣夾熱毒直犯腸絡,腐血敗肉,發病急驟,下痢赤紫或純血,兼見高熱神昏,屬「疫痢」重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腹中絞痛,裏急後重,便次頻繁,排出物為赤白黏凍,或如魚腦,或夾膿血。
  • 兼症:濕熱者多見肛門灼熱、小便短赤;寒濕者常見形寒肢冷、白凍如涕;疫毒者多伴壯熱煩渴、譫妄抽搐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·痢病諸候》指出:「赤白痢者,由熱毒乘於血脈,血滲腸內,與津液相搏,結而為膿。」強調熱毒傷絡為病本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·痢疾》則分虛實:「凡痢疾赤白,有寒有熱。若暴病形氣強實者,多實多熱;久病形氣虛弱者,多寒多虛。」

此證須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(如舌紅苔黃膩屬濕熱,舌淡苔白滑屬寒濕)辨證施治,常用方劑如芍藥湯、白頭翁湯(濕熱)、真人養臟湯(虛寒)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