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行氣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行氣法
行氣法,又稱引氣法、通氣法或導氣法,為針灸治療中,促使針刺感應朝特定方向擴散與傳導的關鍵技法。中醫理論認為,針刺之效賴於「得氣」,而行氣法則進一步引導此氣至病所,以達「氣至病除」之效。《針灸大成》明確指出:「有病道遠者,必先使氣直得病所。」強調此技法對於治療深部或遠端病證的重要性。
行氣法之主要分類
- 提插行氣法
透過針體的上下提插動作,調節經氣運行方向。提針時,氣隨針上引;插針時,氣隨針下導,此法常用於引導氣血往特定經脈流注。 - 呼吸行氣法
結合患者呼吸節奏以調控氣的運行。吸氣時,氣隨針上行;呼氣時,氣隨針下行,藉呼吸之升降助氣血疏通。 - 捻轉行氣法
透過左右捻轉針體,引導氣感沿經脈傳導。順經捻轉可促氣前行,逆經捻轉則可調節氣機逆亂。 - 按壓行氣法
以手指按壓經穴或針體周圍,控制氣的走向。按壓針後可令氣上行,按壓針前則使氣下行,屬「閉其下氣則氣上行,閉其上氣則氣下行」之理。 - 針向行氣法
調整針尖方向以引導氣行。針尖朝病所傾斜,配合手法使氣感沿針向傳遞,為臨床定向導氣之要法。 - 接經行氣法
透過多針配伍,串聯相關經脈之氣。如「飛經走氣」技法,以特定穴位接力傳導,促使氣行跨越經絡阻滯。
中醫理論依據
行氣法的核心在於「調氣」,其基礎源於《內經》「用針之類,在於調氣」的思想。經絡為氣血運行之通路,而針刺行氣即透過手法模擬人體氣機升降出入之規律,以修正偏頗。例如:
- 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云:「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。」強調行氣至病所為療效關鍵。
- 《金針賦》提出「動退空歇,迎奪右而瀉涼,推內進搓,隨濟左而補暖」,具體描述捻轉、提插等手法與補瀉行氣的關聯。
行氣法不僅運用於局部病變,更適用於內臟疾病或經絡循行遠端的調理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念」與「經絡辨證」的結合。臨床上,醫師常依據病情虛實、經脈走向,靈活選用單一或多種行氣手法協同,以通調氣血、平衡陰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