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行氣活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行氣活血

行氣活血為中醫治療學重要治法,主要針對「氣滯血瘀」證候,結合「行散氣滯」與「活血祛瘀」兩大作用,使氣機通暢、血行流利,從而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所致之各種病證。此治法體現中醫「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」的理論基礎,強調氣血相依的生理關係。

病理機轉

氣血運行失調為諸病之源,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血氣不和,百病乃變化而生。」氣滯多因情志不暢、肝鬱失疏,或飲食積滯、寒邪凝滯所致;血瘀則常因氣滯日久、寒凝血脈,或外傷內挫、氣虛推動無力而發。二者互為因果:氣滯可致血行受阻成瘀,血瘀又可加重氣機阻滯,形成惡性循環。

適應證候

此治法適用於臨床表現以下特徵之病症:

  • 痛證:心腹脅肋脹痛,痛處固定或走竄,時發時止
  • 婦科病:月經不調、經行不暢、經血色暗夾塊、產後惡露不下
  • 外傷科:跌打損傷局部青紫腫痛、陳舊性瘀傷
  • 其他:胸悶脅脹、脘腹痞滿、肢體麻木不仁

常用藥材與方劑

代表性藥物

  • 行氣藥:香附(通調三焦氣機)、木香(醒脾寬中)、郁金(疏肝解鬱)
  • 活血藥:丹參(祛瘀生新)、當歸(活血補血)、赤芍(涼血散瘀)
  • 氣血並治藥:延胡索(行氣止痛)、金鈴子(疏肝泄熱)、川芎(上行頭目下行血海)
  • 破血消癥藥:桃仁(破瘀潤腸)、紅花(通經散瘀)、三棱莪朮(消積散結)

經典方劑

  • 血府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:柴胡、枳殼配伍桃仁、紅花,治療胸脅血瘀
  • 膈下逐瘀湯:專治膈下積瘀,以五靈脂、烏藥為特色
  • 金鈴子散(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):金鈴子配延胡索,治肝鬱化火氣滯痛證
  • 柴胡疏肝散加減:結合川芎、香附,治肝氣鬱結兼血行不暢

作用機理

從中醫理論而言,本治法通過:

  1. 調暢氣機:疏解肝鬱,宣通肺氣,醒脾和胃,使「氣行則血行」
  2. 通利血脈:破除脈道瘀阻,促進新血生成,達到「祛瘀生新」效果
  3. 協調臟腑:尤重肝脾兩臟,肝主疏泄以調氣,脾統血以資化源

近代研究亦發現,行氣活血類方藥多具改善微循環、抑制血小板聚集、調節血管舒縮功能等作用,與中醫傳統理論相互印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