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行氣玉佩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《行氣玉佩銘》與中醫養生氣機理論探微
《行氣玉佩銘》為現存最早記載氣功修煉之實物文獻,刻於戰國時期十二面圓柱形玉佩,全文四十五字,系統闡述「行氣」之機理與次第,不僅是古代導引術之精髓,更與中醫氣化理論、經絡學說緊密相聯。
一、銘文內容與氣機運行
銘文曰:「行氣,深則蓄,蓄則伸,伸則下,下則定,定則固,固則萌,萌則長,長則退,退則天。天幾舂在上;地幾舂在下。順則生;逆則死。」此段文字描述「一呼一吸」與「氣機升降」之完整循環:
- 蓄氣與沉降:「深則蓄」至「下則定」——對應吸氣時,氣沉丹田(下焦),使「先天之氣」凝聚(《黃帝內經》所謂「氣歸精」),復透過「伸則下」引導濁陰之氣下行,達到「定則固」的氣機穩定狀態。
- 萌發與升騰:「固則萌」至「退則天」——呼氣時,氣從丹田萌動,沿督脈上行(「長則退」),終至巔頂(「天」),契合「清陽出上竅」之理,完成任督二脈之小周天循環。
- 天地氣機相應:末句「天幾舂在上,地幾舂在下」點明人體氣機與自然之呼應,天陽之氣輕清上浮,地陰之氣重濁下沉,人體順應此道則「生」,逆之則「死」,與《素問・生氣通天論》「陰陽乖戾,疾病乃起」相互發明。
二、與中醫理論之淵源
- 經絡氣化觀:銘文所述氣行路徑,實為「小周天」運轉,即任脈(陰脈之海)與督脈(陽脈之海)之循環。此與《靈樞・脈度》「經脈為里,支而橫者為絡」相合,強調氣血需在經絡中「如環無端」流注。
- 呼吸與臟腑:銘文「深則蓄」暗含「肺主氣,腎主納氣」之臟象理論,深長吸氣助腎攝納清气,而「萌則長」則對應心火下濟、腎水上濡之水火既濟狀態,攸關三焦氣化功能。
- 養生治未病:戰國時期已認識「氣」為生命之本,《行氣玉佩銘》透過調息導引,達成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(《素問・刺法論》)之效,體現「上工治未病」的預防醫學思想。
三、文物價值與學術意義
此玉佩不僅為氣功史之孤例,更反映先秦醫家對「氣」的直觀體悟。郭沫若釋文以「草木萌芽」喻氣之生發,恰與《周易》「生生之謂易」及中醫「氣機條達」相呼應,後世《諸病源候論》導引法、明代《醫方集宜》之呼吸吐納,皆可視為此脈絡之延伸。
《行氣玉佩銘》以簡馭繁,將天人相應、陰陽升降之理凝鍊於方寸之間,既是古代修煉者的實證記錄,亦為探討中醫氣論淵源不可或缺之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