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囟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囟中,經外穴名。《千金要方》:「小兒暴癇,若目反上視,眸子動,當灸囟中。取之法。橫度口盡兩吻際,又橫度鼻下亦盡兩邊,折去鼻度半,都合口為度,從額上髮際上行度之,灸度頭一處,正在囟上半合骨中,隨手動者是,此最要處也。……」約與囟會穴同位。
囟中穴,出《千金要方》。別名囟會。屬足太陽膀胱經。本穴在頭頂部,當前囟正中,為頭頂部最高點,故名囟中。又因本穴位於前囟正中,為頭頂部最高點,為諸陽之會,故又名囟會。
【定位】在頭頂部,當前囟正中。
【主治】小兒驚風、癲癇、頭痛、目赤腫痛、鼻塞、鼻淵、瘰癘、癭瘤、癰腫。
【操作】直刺0.5-1寸,可灸。
【針刺感覺】局部酸脹、麻木,可向前額、頭頂部放散。
【臨床應用】
1、小兒驚風、癲癇:本穴為小兒驚風、癲癇的常用穴。《千金要方》載:「小兒暴癇,若目反上視,眸子動,當灸囟中。」《針灸大成》載:「小兒驚風,灸囟中。」臨床常用艾條灸,每次3-5壯,隔日1次,10次為1療程。
2、頭痛、目赤腫痛、鼻塞、鼻淵:本穴有疏通經絡、清利頭目的作用,臨床常用於治療頭痛、目赤腫痛、鼻塞、鼻淵等病症。如治療頭痛,可取本穴配風池、太陽穴、合谷穴,針刺或艾灸;治療目赤腫痛,可取本穴配太陽穴、四白穴,針刺或艾灸;治療鼻塞、鼻淵,可取本穴配迎香穴、鼻通穴,針刺或艾灸。
3、瘰癘、癭瘤、癰腫:本穴有活血化瘀、消腫散結的作用,臨床常用於治療瘰癘、癭瘤、癰腫等病症。如治療瘰癘,可取本穴配曲池穴、大椎穴,針刺或艾灸;治療癭瘤,可取本穴配曲池穴、大椎穴,針刺或艾灸;治療癰腫,可取本穴配曲池穴、大椎穴,針刺或艾灸。
【穴位配伍】
1、配風池、太陽穴、合谷穴,有疏通經絡、清利頭目的作用,主治頭痛。
2、配太陽穴、四白穴,有疏通經絡、清利頭目的作用,主治目赤腫痛。
3、配迎香穴、鼻通穴,有疏通經絡、宣通鼻竅的作用,主治鼻塞、鼻淵。
4、配曲池穴、大椎穴,有活血化瘀、消腫散結的作用,主治瘰癘、癭瘤、癰腫。
【注意事項】
1、本穴為小兒常用穴,但由於小兒囟門尚未閉合,囟中穴位於囟門正中,為頭頂部最高點,為諸陽之會,刺激過強易引起小兒驚厥,故臨床應用時應注意針刺或艾灸的力度。
2、本穴位於頭頂部,為頭部要穴,臨床應用時應注意操作安全,避免損傷頭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