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囟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囟中(經外奇穴)
囟中是中醫學中的一個經外奇穴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的《千金要方》。此穴位於頭部,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,特別是在小兒科疾病的治療中。
穴位定位
根據《千金要方》記載的取穴方法:
- 首先橫向測量口部兩側嘴角之間的距離
- 再橫向測量鼻翼兩側最寬處的距離
- 取鼻翼距離的一半數值
- 將前兩個測量結果相加後減去第三個數值,得到最終的度量基準
- 從前額髮際線向上測量這個數值,即可找到囟中穴
- 此穴位於囟門(前囟)上方的半合骨縫中,按壓時可感覺到脈動
從現代解剖學角度來看,囟中穴大約與督脈上的囟會穴位置相近,位於顱頂正中線,前髮際正中直上2寸處。
臨床應用
囟中穴主要用於治療:
- 小兒突然發作的癲癇(暴癇)
- 眼睛上翻、眼球不自主轉動(目反上視、眸子動)
- 其他與腦部相關的急症
中醫理論基礎
在傳統中醫理論中,囟中穴所在位置與腦有密切關係:
- 頭為諸陽之會,而囟門區域又是陽氣匯聚的重要部位
- 小兒囟門未閉合時,此處氣血流動更加明顯
- 通過刺激囟中穴,可以調節腦髓功能,平息內風
治療方法
《千金要方》推薦使用灸法刺激此穴:
- 採用艾柱灸
- 灸一壯即可
- 施灸時需準確定位穴位(「隨手動者」即指按壓時能感覺到脈動的位置)
此穴位的發現,反映了古代中醫對小兒解剖特點和腦部疾病的深入觀察,尤其強調了囟門區域在診療中的特殊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