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囟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囟腫
囟腫為小兒病證名,指囟門部位異常腫脹之證候,首見於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。古代醫家認為,此病與脾胃功能失調、冷熱不勻,或情志因素(如啼哭不止)、飲食動作(如急飲乳汁)及呼吸喘嗽相關,致使體內陰陽之氣逆亂,上衝至頭部囟門,形成腫脹。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中,囟門為「元神之府」與臟腑氣血相連之處,尤與脾胃、腎氣關係密切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若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或寒邪蘊結,上擾清竅,可發為囟腫。其病機可分兩類:
- 熱腫:多因外感風熱,或乳食積滯化熱,循經上攻囟門。症見囟腫柔軟,局部膚熱,或伴面赤、煩躁、便秘等熱象。
- 冷腫:常因稟賦不足,腎陽虛衰,或脾胃虛寒,氣化無力,寒凝於上。症見囟腫硬實,按之不溫,或伴面色㿠白、肢冷等虛寒之徵。
辨證論治
1. 熱腫
- 外治:取青黛性寒,能清熱解毒,以冷水調敷患處,直折火勢。
- 內服:
- 大連翹飲(《醫宗金鑑》):主方含連翹、黃芩、柴胡等,疏風清熱、解毒散結,適用於熱毒壅盛者。
- 五福化毒丹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:以犀角(今用水牛角代)、黃連為主,清心涼血,化解熱毒。
2. 冷腫
- 內服:
- 腎氣丸(《金匱要略》):溫補腎陽,助氣化而行水濕,適用於腎陽不足之囟腫。
- 益黃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:陳皮、丁香等藥理氣健脾,散寒和中,針對脾胃虛寒之證。
相關理論延伸
囟腫雖為局部病變,實則反映整體氣血盛衰。明代《育嬰家秘》強調「頭為諸陽之會」,囟門異常亦可能與肝風內動(如急驚風)或髓海不足(如解顱)相關,需結合全身症狀鑑別。清代《幼幼集成》更指出,小兒囟門「宜溫不宜涼」,治冷腫時可佐以艾灸百會穴,以溫通陽氣。
此外,部分醫家認為囟腫與「囟填」有別,後者多屬急症,因顱內壓力增高(如熱毒熾盛或水飲停聚)所致,臨床需詳察病勢緩急與伴隨症狀。
(全文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核心,結合歷代典籍論述,未涉現代醫學觀點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