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行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行屍
行屍,病狀名。指病情嚴重、預後不佳,雖能行走,卻已見死脈者。《難經.十四難》:「(脈)再呼一至,再吸一至,呼吸再至,名為無魂。無魂者當死也。人雖能行,名曰行屍。」《註解傷寒論.平脈法》:「脈病人不病,名曰行屍。」
行屍,又稱「屍厥」,是指脈象虛弱,呼吸微弱,四肢厥冷,面色蒼白,神志不清,但尚能勉強行走的病症。其病因多為外感寒邪,內傷心脾,或久病體虛,氣血不足所致。臨床上常見於傷寒、溫病、痢疾、霍亂等疾病。
行屍的治療,以溫陽散寒、益氣養血為主。可用附子、乾薑、人參、白朮、炙甘草等藥物組成附子乾薑湯加減治療。若屬於心脾氣虛者,可用黃芪、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等藥物組成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。若屬於久病體虛者,可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等藥物組成六君子湯加減治療。
行屍的預後,一般不良。若能及時治療,則可轉危為安。但若病情嚴重,治療不及時,則可能危及生命。
行屍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-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-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- 飲食清淡,營養均衡。
-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。
- 定期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
行屍是一種嚴重的疾病,但只要早發現早治療,是完全可以治癒的。因此,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,做好預防工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