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行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行屍

「行屍」為中醫典籍中所載之特殊病狀名稱,意指患者外觀雖能如常行動,然其脈象已顯現臟腑氣血衰敗、生命機能瀕臨絕境之徵兆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難經·十四難》,其後於《傷寒論》註解中亦有論述,屬中醫脈診判斷預後兇險之重要指徵。

古典醫籍論述

《難經》脈象觀

《難經·十四難》詳述:「(脈)再呼一至,再吸一至,呼吸再至,名為無魂。無魂者當死也。人雖能行,名曰行屍。」此處揭示「一息二至」之遲緩脈象(相當於現代脈率每分鐘少於30次),反映三焦氣化功能幾近衰竭。《難經》將此脈象歸為「無魂」,蓋因中醫理論認為「魂」屬肝所藏,需賴精氣濡養,若脈至稀疏若此,乃肝腎精血枯涸,神魂失養之危候。

《傷寒論》辨脈法

《註解傷寒論·平脈法》提出:「脈病人不病,名曰行屍。」此處強調「形神分離」之病機特點——患者自覺症狀輕微,甚至行動無礙,然脈象已呈現「真臟脈」特徵(如雀啄、屋漏、蝦游等怪脈)。張仲景以此警示醫者需明察「形證不符」之險證,此類患者多因正氣驟衰或邪毒內伏,致陰陽離決之先兆。

病機探微

臟腑氣絕之漸

「行屍」狀態的形成,關鍵在於五臟真氣外泄。《內經》云:「形肉已脫,九候雖調,猶死。」此與「行屍」概念相呼應,指出脾胃敗絕則形脫,即使脈象暫時未顯亂象,終屬不治。具體病機可分三途:

  1. 腎間動氣衰微:命門火衰致脈來沉遲無根,常見於久病及年高之人。
  2. 陽明脈氣枯竭:胃氣為脈之本,若趺陽脈絕而反見面色如常人,多屬回光返照。
  3. 邪毒內攻心包:溫熱病中常見脈數疾無倫而神志清醒,實為熱毒灼陰之危象。

經絡診斷佐證

除寸口脈診外,古代醫家重視「三部九候」全身診法。「行屍」者往往顯現:

  • 太谿脈微弱:反映腎氣將絕
  • 人迎脈獨盛:提示陽氣外越
  • 督脈虛陷:可見於背俞穴按之無應

與現代醫學關聯

從現代醫學視角審視,「行屍」現象可見於:

  • 嚴重心律失常:如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伴阿斯綜合徵前期
  • 終末期臟器衰竭:如肝性腦病前驅期之清醒狀態
  • 內分泌危象:甲狀腺危象代償期等

然中醫之獨特價值在於透過脈神、胃氣、根蒂等理論,較儀器檢測更早發現生機衰退之徵,此即《醫學實在易》所謂「脈有根本,人有元氣」之深意。

「行屍」之論不僅為預後判斷準繩,更蘊含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——強調在形質病變顯現前,透過氣機變化洞察生死轉機,此為中醫診法超然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