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湊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湊理

「湊理」為中醫經典術語,與「腠理」互通,泛指人體皮膚與肌肉之間的紋理結構,為氣血運行、津液輸布及邪氣出入之門戶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云:「氣血以流,湊理以密」,強調氣血通暢與湊理緻密對健康之關鍵作用;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亦提及「湊理開閉之常,太少之異耳」,揭示其開闔調節與體質差異之關聯。

中醫理論中的湊理功能

  1. 衛氣循行之通道
    湊理為衛氣(人體防禦外邪之氣)輸布的主要路徑。衛氣充盈則湊理固密,外邪難侵;若衛氣虛弱,湊理疏鬆,易致風寒濕邪內犯,引發感冒、痹證等病症。
  2. 津液代謝之樞紐
    湊理調節汗液排泄,與肺臟「宣發肅降」功能密切相關。肺氣宣發,則湊理開而汗出;肺氣失宣,則湊理閉塞,可致無汗或水腫。《靈樞·決氣》稱「腠理發泄,汗出溱溱」,即描述此生理機制。
  3. 邪氣傳變之途徑
    外邪侵襲多由湊理而入,循「皮毛→湊理→經絡→臟腑」由淺入深。如《傷寒論》中「太陽病」初期,邪犯湊理,可見惡寒、發熱、脈浮等表證。

湊理與臟腑經絡之聯繫

  • 肺主皮毛:肺氣通過宣發衛氣至湊理,維持其開闔。肺虛者常湊理不固,易自汗、畏風。
  • 腎氣溫煦:腎陽不足者,湊理失於溫養,可致畏寒、毛孔粗大。
  • 三焦氣化:三焦通調水道,影響湊理之津液代謝,水濕停滯時,湊理壅塞,可見皮膚脹滿或痰飲內生。

臨床應用舉隅

  • 表證治療:外感病初期,藥用麻黃、桂枝等辛溫解表劑,旨在發汗開湊,驅邪外出。
  • 虛證調理:氣虛自汗者,以玉屏風散(黃耆、白朮、防風)益氣固表,密閉湊理。
  • 針灸療法:刺灸肺俞、合谷等穴,可調節湊理開闔,改善營衛不和之證。

湊理之概念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,其開闔動態反映人體與外界環境之互動,亦為診斷與治療外感、內傷疾病的重要依據。歷代醫家對其生理、病理的闡釋,豐富了中醫理論體系,並指導臨床實踐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