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行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行水

行水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治法之一,旨在透過宣暢氣機、通調水道,以利水祛濕。此法主要針對因肺氣不宣、脾失健運,或三焦氣化失常所致之水濕停滯病症,臨床表現包括咳嗽氣喘、小便不利、水腫脹滿、身重困倦,或兼見發熱等證候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水液代謝與肺、脾、腎、三焦等臟腑密切相關。若肺氣失宣,則水液不得通調;脾虛不運,則濕濁內停;腎氣不足或三焦氣化失常,亦可導致水濕泛溢。此類病證多屬「本虛標實」,其標在濕滯水停,其本在臟腑功能失調。

常用方劑

  1. 越婢加朮湯

    • 組成:麻黃、石膏、生薑、甘草、大棗、白朮。
    • 功用:宣肺解表,健脾利水。
    • 適用:風水水腫,兼有表證,症見浮腫、發熱、惡風、小便不利等。
  2. 五苓散

    • 組成: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茯苓、桂枝。
    • 功用:溫陽化氣,利水滲濕。
    • 適用:水濕內停之蓄水證,症見小便不利、水腫、口渴不欲飲等。

其他相關治法

行水常與其他治法並用,如:

  • 溫陽行水:適用於陽虛水停,方如真武湯。
  • 健脾行水:適用於脾虛濕盛,方如防己黃芪湯。
  • 疏肝行水:適用於肝鬱氣滯所致水腫,可配合柴胡疏肝散加減。

臨床應用

行水法廣泛運用於多種水濕病症,如:

  • 風水(急性腎炎水腫)
  • 皮水(特發性水腫)
  • 痰飲(慢性支氣管炎、胸腔積液)
  • 濕溫(傷寒、副傷寒等濕熱性疾病)

藥材配伍特點

行水方劑多配伍辛散宣肺(如麻黃)、健脾滲濕(如白朮、茯苓)、溫陽化氣(如桂枝)等藥物,以恢復氣機升降與水道通調。

行水法體現中醫「治水需調氣」的理念,強調透過調動臟腑功能以促進水液代謝,不僅治標袪濕,更重視根本調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