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行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行瘀

行瘀為中醫治療法則之一,指運用活血化瘀藥物,或結合理氣之品,以消散體內瘀血、疏通經絡。此治法源自中醫對「瘀血」病機的認識,瘀血停留可阻礙氣血運行,進而引發疼痛、腫塊、經閉、出血色暗等多種病證。

瘀血的形成與表現

中醫認為,瘀血成因複雜,或由氣滯導致血行不暢,或因寒邪客於脈中而使血液凝滯,亦可因熱毒熾盛煎熬血液成瘀。此外,外傷或內出血未盡消散,亦可能留為瘀血。其臨床特徵包括:

  • 疼痛:痛處固定不移,狀如針刺,夜間加劇。
  • 腫塊:按之堅硬,青紫瘀斑。
  • 舌脈: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沉澀或結代。
  • 其他:面色黧黑、肌膚甲錯、月經夾血塊等。

行瘀的治療方法

行瘀法核心在於「通」,根據病機不同,常配合其他治法:

  1. 活血行氣:適用於氣滯血瘀者,選用川芎、香附、延胡索等,如「血府逐瘀湯」。
  2. 溫經散瘀:針對寒凝血瘀,以桂枝、當歸、肉桂溫通經脈,如「溫經湯」。
  3. 清熱化瘀:熱瘀互結時,用丹皮、赤芍、大黃泄熱破瘀,如「桃核承氣湯」。
  4. 攻逐瘀血:瘀積重證,取水蛭、虻蟲等蟲類藥搜剔瘀阻,如「大黃䗪蟲丸」。

常用行瘀藥物舉隅

  • 桃仁:破血行瘀,善治婦人經閉癥瘕。
  • 紅花:活血通經,散瘀止痛。
  • 丹參:「一味丹參散,功同四物湯」,兼能涼血消癰。
  • 三棱、莪朮:破血行氣,消積止痛,用於癥瘕痞塊。

行瘀法廣泛運用於內、外、婦、傷科,如冠心病、跌打損傷、子宮肌瘤等病證。臨床須辨明瘀血之因、位、勢,靈活配伍,以達「疏其血氣,令其條達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