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行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行針

源流與定義

行針一詞最早見於《靈樞·行針》篇,為中醫針灸學術之專有名詞。其基本含義有二:一者指施行針刺之整體過程;二者特指針刺進入人體後,醫者所施行之各種操作手法,又稱「運針」。此術語貫穿針灸治療之核心環節,乃連結針具與經絡氣血之關鍵樞紐。

學術內涵

基本概念

行針非單純刺入動作,而是一套完整的氣機調控體系。根據《黃帝內經》理論,行針包含「守神調氣得氣」三大要素:

  • 守神:醫者需專注凝神,通過指端感知針下氣血變化
  • 調氣:運用不同手法引導經氣運行
  • 得氣:患者產生酸、麻、脹、重等「針感」,古稱「氣至

操作分類

傳統行針手法主要分為兩大系統:

1. 基本手法

  • 提插法:沿經絡縱向上下運動,《難經》謂「推而內之是謂補,動而伸之是謂瀉」
  • 捻轉法:左右旋轉針體,明代《針灸大成》載「左轉從子能外行諸陽,右轉從午能內行諸陰」

2. 複式手法

發展自金元時期,代表手法有:

  • 燒山火:分層徐進,配合呼吸補法,產生溫熱感
  • 透天涼:分層疾退,配合呼吸瀉法,產生清涼感
  • 青龍擺尾:針尖定向擺動以通經絡
  • 白虎搖頭:左右搖針頭以泄邪氣

理論基礎

行針手法之設計,根源於中醫陰陽五行理論:

  • 補瀉原則:依《內經》「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」
  • 經絡導向:順經為補,逆經為瀉
  • 時辰影響:子午流注學說指導行針時機選擇

古籍記載

歷代醫籍對行針有深入探討:

  • 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:「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」
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詳述「徐疾補瀉」與「呼吸補瀉」配合行針之法
  • 明代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整合十四種單式手法與多種複式手法

現代發展

當代針灸學在傳統行針基礎上,結合現代研究成果:

  • 量化研究手法參數(角度、頻率、力度)
  • 生物力學分析針體運動軌跡
  • 神經科學探討手法對不同受體的影響

行針藝術仍為中醫針灸傳承之核心技藝,體現「手隨心轉,法從手出」的傳統醫學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