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行針指要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《行針指要歌》精解

源流與版本

《行針指要歌》乃明代針灸學重要歌訣,首見於高武所著《針灸聚英》,後為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所收錄並略作修改。此歌訣以簡練韻文形式,概括臨床常見證候之取穴要領,體現了明代醫家對針灸治療的系統性歸納。

歌訣原文與釋義

風證治療

「或針風,先向風府、百會中」

  • 風府穴:督脈要穴,位於項部正中線,後髮際直上1寸,具祛風開竅之效
  • 百會穴:督脈與手足三陽之會,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點,能升陽舉陷、熄風醒腦
  • 二穴相配,對外感風邪及肝風內動所致眩暈、頭痛尤效

水濕證治

「或針水,水分挾臍上邊取」

  • 水分穴:任脈穴位,臍上1寸,為利水要穴
  • 此穴配艾灸尤善治水腫、小便不利,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諸有水者,腰以下腫,當利小便;腰以上腫,當發汗乃愈」

積結證治

「或針結,針著大腸洩水穴」

  • 大腸俞:膀胱經穴,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.5寸
  • 天樞穴:大腸募穴,臍旁2寸
  • 配支溝、陽陵泉可疏泄腸腑,治便秘、瘕聚

虛勞調治

「或針勞,須向膏肓及百勞」

  • 膏肓俞:膀胱經穴,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,為治虛勞要穴
  • 百勞穴:經外奇穴,大椎直上2寸旁開1寸處
  • 二穴配合可益氣養血,改善五勞七傷

氣虛證補益

「或針虛,氣海、丹田、委中奇」

  • 氣海穴:任脈穴,臍下1.5寸,為先天元氣之海
  • 關元穴(丹田):臍下3寸,培補元氣要穴
  • 委中穴:膀胱經合穴,膕橫紋中點,能強腰膝、益肝腎
  • 三穴組合體現「補先天以養後天」之旨

氣機調理

「或針氣,羶中一穴分明記」

  • 膻中穴:心包募穴,八會穴之氣會,兩乳頭連線中點
  • 具寬胸理氣之功,善治胸悶、呃逆等氣機不暢之證
  • 配內關、太衝可增強疏肝解鬱之效

咳喘治療

「或針嗽、肺俞、風門須用灸」

  • 肺俞穴:膀胱經穴,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.5寸
  • 風門穴: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.5寸
  • 二穴相配,加用灸法以溫肺散寒,對風寒咳嗽尤效

痰飲證治

「或針痰,先針中脘、三裡間」

  • 中脘穴:胃募穴,八會穴之腑會,臍上4寸
  • 足三里:胃經合穴,犢鼻下3寸
  • 體現「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」理論,健脾化痰

嘔吐調治

「或針吐,中脘、氣海、羶中補」

  • 三穴組合可和胃降逆
  • 中脘直刺1-1.5寸,行提插補法
  • 氣海補益中氣,配合膻中寬胸降逆

翻胃嘔食

「翻胃,吐食一般醫,針中有妙少人知」

  • 此症多因脾胃虛寒或肝氣犯胃
  • 除前述穴位,可加內關公孫八脈交會組合
  • 體現「治嘔以和胃降逆為要」的治療原則

學術價值

此歌訣精要呈現明代針灸配穴思維:

  1. 辨證選穴:針對風、水、結、勞等不同證型取穴
  2. 特定穴應用:廣泛運用募穴、背俞穴、八會穴等特定穴
  3. 補瀉兼施:虛證用補,實證用瀉,寒證加灸
  4. 局部遠道配合:如頭部風證取風府、百會,配合遠端委中等

《行針指要歌》言簡意賅,將複雜的針灸治療原則濃縮為易記歌訣,對針灸臨床具有實用指導意義,至今仍為研習針灸者必讀之作。